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4.1.4 计划生育 探究晚育的意义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口剧增给地球造成的压力,说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有效措施,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调查、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科学探究方法;认同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与人口”栏目的录象资料;准备一个人一生大约需要从环境交换多少物质的数据;实物投影仪 学生:调查自己家族几十年来人
2、口增长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我国不同年代人口的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 探究晚育的意义 课堂小结播放“世界与人口”栏目录象,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出示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的资料,组织讨论。 出示一个人一生大约从外界需要获取多少化合物的资料,引出所要解决的矛盾,即人口与资源。 启发学生联系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提供图片,让学生总结。看录象,引起对问题的思考并初步养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展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即家族人口数量变化。 分析资料,进行讨论。 分析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书,了解
3、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过的生殖发育内容,探讨我国婚姻法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书中资料,运用数学方法探讨解决问题。 看图总结。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2 一、实验目的:使用简易的燃烧装置,测定花生米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锥形瓶、量筒、解剖针、酒精灯、干燥花生米、天平、温度计、试管夹、带孔橡皮塞、减少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 三、实验说明:减少能量散失的装置,学生有两种方案。 1、一种方案学生选择的材料用塑料瓶,高15厘米,瓶底部开一个2.5厘米左右的口,比锥形瓶口略大点,周围凿成数个小孔,便于燃烧时
4、通风;瓶内内部贴锡纸,防止塑料瓶燃烧掉; 瓶另一端剪一个三角形的口,便于观察以及迅速放燃烧的花生米。锥形瓶的固定需要试管夹固定,如上图所示。 2、另一种方案学生用两个易拉罐做成,一个易拉罐口的部位彻底去掉,留下易拉罐的高度比锥形瓶的高度稍矮点,然后倒过来,罐底在上方,用剪刀在罐底中央处凿一个比锥形瓶口略大的圆孔,并用剪刀在圆孔四周凿数个小孔。另一个易拉罐,底的部位彻底去掉,留下易拉罐的高度距离口的位置约3厘米,口的中央凿成一个较大的孔,利于花生米燃烧加热,周围打成数个小孔,即可通风加热,又可支撑住装有水的锥形瓶,另一端剪成一个三角形,便于燃烧的花生米放进去,然后将两个易拉罐套在一起,连接处用胶
5、带在外面巩固好。这种装置改进后,试管夹可以不用。 3、温度计的固定用带孔的橡皮塞固定后,塞在锥形瓶口处,减少能量的散失。 以上装置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组合作完成,可以重复使用,甚至留到下一年使用。 四、实验操作: 1、 准备好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天平称出花生米质量 2、 用量筒取50毫升水倒入锥形瓶内,并放入固定好的温度计,测定并记录水的温度T1, 3、 取花生米插在解剖针上,用酒精灯点燃后迅速移至锥形瓶下方。 4、 待花生米完全燃烧后,测定并记录锥形瓶内的水温T2。 5、 天平称出花生米燃烧后的质量 6、 重复步骤2至5,再做2次。 7、 计算花生米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并记录,取重复实验的平
6、均值 水的体积 燃烧前水温T1 燃烧后水温T2 温度的改变() 释放的能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备注: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设计精当,操作易行,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天平、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等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数据读取、处理,小组合作科学研究的的方法,实验结果与能源、环保、材料等社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整体实验设计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鉴于上述认识,我在整体设计、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细心的考虑和安排,并对一些细节作了改进,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7、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1、准备减少能量散失的简易装置,由学生集思广益,提前动手操作,材料的取用方便、经济、环保,同时可以重复利用。 2、按书上的要求,实验用水10毫升太少,温度计下端不能完全进入水中,测量的温度就会有误差,改为50毫升水,测量温度更准确。 3、按书上的实验计划,没有称量花生燃烧前的质量,改进后加上这一实验步骤,使实验更科学。因为一粒花生质量也有差别,如果实验结果为“1粒花生释放多少能量”这种说法不科学,不严谨,不如改为“每克花生释放多少能量”。 4、书上实验步骤没有“称量花生燃烧后的质量”,加上这一步骤,利于分析结果,比较花生燃烧前后的质量,说明质量减轻的原因是什么;由花生燃
8、烧中能量有效转化率,分析能量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损失掉,联系实际生活燃烧时的黑烟、能源、环保等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便于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行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更科学,结果更准确。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3 一、提出问题: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一节课中,安排了进一步探究实验,即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我们对 这个实验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探究原理: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不同果蔬中含量不同。维生素C具 有一种奇妙的特性它
9、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并却维生素C溶液越浓,用 量就越少。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了。 三、实验材料、用具: 1、材料:苹果一个;鲜橙一个。2、用具:试管3个;小烧杯3个;试管架一个;装水的大烧杯一个;滴灌一个。实验盘一个。 四、方法步骤:本实验属于定性分析实验,具体比较方法有如下两种: 1、比较颜色: 、首先把试管编上号:1、2、3;把小烧杯编上号1、2、3; 、在1号小烧杯里装上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注意浓度不要太大;、在2号小烧杯里装上苹果汁;在3号小烧杯里装上鲜橙汁;在大烧杯里装上清水。 、在3个试管中各装上2毫升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1号试管
10、作对照;在2号试管和3号试管各装入等量的苹果汁和鲜橙汁。 边震动,边观察,过一段时间比较2、3号试管里溶液颜色的深浅度,颜色浅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多;溶液颜色比较深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少。 2、比较果汁使用的滴数 前1、2、3步与上述方法相同,在第4步中,1号试管仍然作对照;取1支洁净、干燥的小滴管吸取苹果汁液,逐滴地滴入2号试管中,边滴、边震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褪去颜色为止,记录滴数;再用同一支小滴管,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后,用吸水纸吸干滴管内外的水分。取鲜橙汁液滴入3号试管中,操作方法同2号试管,记录滴数。 最后比较2号、3号试管的滴数:滴数多的维生素C含量少,滴数少的维生素C含量多。 4.2
11、.2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策略 1. 明确
12、目标,保证学生实践体验的时间。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因此,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 2. 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
13、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可以说,小组探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由小组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进行组织与实施,独立分析和讨论结果,归纳出探究结论,最后小组相互交流想法和意见,让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的机会,让学生之间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等。 3. 鼓励创新,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探究。探究性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生物知识的亲自
14、实践的途径。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与众不同的创意,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就能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 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
15、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 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 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
16、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 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实验效果;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
17、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四、分析反思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本探究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
18、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多了,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多了,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受到了很好的磨炼,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唾
19、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4.2.2 消化和吸收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5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
20、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测量胸围差 授课时间: 地点: 课时累计:6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年级 下册 实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5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