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1、 人体解剖生理学: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 2、 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3、 细胞:人体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人体的基本结果和功能单位。 4、 组织:细胞繁殖、发育、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5、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6、 系统:由一系列器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种生理功能。 7、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8、 刺激:引起机体做出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9、 兴奋: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或活动状态
2、的加强。 10、 抑制:机体由活动转为静止或活动状态的减弱。 新陈代谢:新的物质不断替代老的物质的过程。 11、阈(yu)强度:能引起机体作出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特点是迅速精准,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特点: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 1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4、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镶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球形蛋
3、白质。 15、线粒体:能量代谢中心,称为“动力工厂”。 16、DNA功能:贮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17、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18、上皮组织一般特点:上皮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性状规则,排列整齐,具有极性,无血管,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供给。 A被覆上皮 分布 功能 单层立方上皮 内皮位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的上皮。间皮位于胸腔膜和心包腔面。 物质交换;减少摩擦。 单层立方上 皮 位于甲状腺、肾小管 分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 位于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 柱状细胞多具吸收、分泌功能,杯状细胞具有分泌粘液,润滑、
4、保护上皮的作用。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分泌粘液,消除异物,保护呼吸道 复层的 扁平上皮 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面,非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 耐摩擦,防止异物侵入等保护作用 复层柱状上皮 分布于眼睑、男性尿道处 润滑、保护 复层变移上皮 膀胱及排尿管道 19、各类上皮组织: B腺上皮: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腺 外分泌腺:有导管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 内分泌腺:不形成导管 20、结缔组织一般特点: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细胞无极性,有血管,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其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功能。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呈
5、蜂窝状。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功能 建:间充质细胞 成:成纤维细胞 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 巨:巨噬细胞 吞噬、抗原提呈、分泌 细胞 大:肥大细胞 能吸引嗜酸粒细胞聚集到过敏反应部位 白:白细胞 浆: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房:脂肪细胞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细胞间质由三种纤维和基质组成: 胶原纤维 成分:胶原蛋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小。 纤维 弹性纤维 成分: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特点:弹性大,韧性小 网状纤维 成分:胶原蛋白,特点:纤细,少,是嗜银纤维。 21、骨骼肌的基本组成成分是骨骼肌纤维;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
6、本单位。 胞体 神经元的结构 突起 树突 轴突 22、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3、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小的。 24、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5、主动转运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是物质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在生物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代谢供能的转运方式。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造成细胞内高K;防止Na过多以保持细胞形态;建立了一种势能贮备,是可兴奋细胞兴奋性的基础。 26、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载体为中介的扩散 如葡萄糖、氨基酸 易化扩散 特点:特异性、饱和
7、现象、竞争性抑制 通道为中介的扩散 如Na、K、Ca等离子的通过。 27、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 2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29、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思考:怎么引发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30、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的肌原纤维缩短并不是由于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 31、等长收缩:骨骼肌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没有长度的缩短。 32、等张收缩:骨骼肌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 33、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
8、34、成人骨有206块。 胸廓:是由脊柱胸段、肋骨、肋软骨,胸骨及其连接装置共同构成的框架结构。 35、长骨:呈中空管状,中部细长称骨干,两端膨大称骺。 扁骨:呈板状,多位于连结牢固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颅顶诸骨、胸骨。 36、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3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 直接连结: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间接连结: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关节囊相连,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38、躯干骨组成:椎骨、胸骨、肋骨。 腰穿时,针尖穿过黄韧带即进入椎管。 39、脊柱的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各1块,借韧带、椎间盘、关节连接而成。 40、胸骨角
9、: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向前凸出的地方。 41、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全身运动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 42、翼点:在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 43、表皮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44、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在细胞内,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得以进行的场所。 细胞外液:体液的1/3为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细胞间隙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45、内环境:构成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46、血浆中阳离子以钠离子最多,阴离子以氯离子最多。 4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征。 48、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
10、浆蛋 白和脂类的浓度。 49、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50、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51、组织缺氧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氧能促进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作用于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成为红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发育中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 52、吞噬所用: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细胞免疫: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液抵达抗原所在地与抗原直接接触,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 体液免疫: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
11、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能中和、沉淀、凝聚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对其抗体的有害作用。 5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胨状凝块的过程。 54、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如果把血液置于极为光滑的容器内或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可延缓凝血,加入抗凝剂可使血液保持不凝固;手术中常用纱布、吸收性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以止血;适当加温可加速凝血。 55、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56、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 57、凝集原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
12、作用。 58、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59、红细胞血型:ABO血型,Rh血型P45 60、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 6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6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63、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心房肌。 64、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回收蛋白质及运输营养物质;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 65、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去极化:0期钠离子内流 1期钾离子外流 复极化 2期钾离子外流和钙离子内流 3期钾离子大量外流 4期
13、钠钾泵和钙泵激活 66、绝对不应期: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到55mV这一段时期内,不论用多强的刺激,肌膜都不会发生兴奋。 有效不应期: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期间内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产生局部反应但不能兴奋。 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从60mV复极至80mV这一段时间,给予阈上刺激就可引起兴奋。 超 长 期: 在相应不应期后心肌细胞继续复极化,膜电位由80mV复极到90mV这一段时期,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兴奋。 前期收缩: 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窦房结以外的额外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67、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
14、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叫窦性心律。 68、房室交界处兴奋的传导速度最慢。 69、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 收缩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心室 舒张 收缩 收缩 收缩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70、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排血指数: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数。 异长调节:搏出量决定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脏初长度越长,收缩张力也越强,搏出量也越多。 等长调节: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时,搏出量有明显的增加,此时心
15、舒张末期容量不一定增大。 心音:在心脏射血过程中,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第一心音音调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是心室收缩开始的标志;第二心音音调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是心室舒张开始的标志。 7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分配血管: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阻力血管:其口径的改变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大。 交换血管:血管内外液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血液贮存库。 72、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其最高值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其最低值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血压形成前提:在心血管的
16、封闭管道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血液形成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血压影响因素:心排血量、大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循环血量。 73、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 74、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通路:A、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B、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C、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75、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76、鼻旁窦开口: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均开口于鼻腔。 趣味记忆:泪管开
17、口在最下,一把鼻涕一把泪;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77、喉的结构:软骨、关节、韧带、喉肌、黏膜。 喉和气管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环状软骨,喉的唯一活瓣会厌软骨。 78、主支气管:左右各一,左主支气管细长,走向近于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走向较陡。 79、肺的微细结构:包括肺的导管部即支气管树和肺的呼吸部即肺泡。 80、肺泡的1型细胞和2型细胞的区别: 1型:形态:扁平,无核部分极薄,数量:占25%,覆盖97%,作用:气体交换。 2型:形态:立方,数量:占75%,覆盖3%,作用:保证肺泡不塌陷。 81、呼吸的四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
18、气。 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呼吸运动: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的运动。 平静呼吸吸气过程是主动的,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过程是被动的。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并能使肺随胸廓扩张而扩张;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2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能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容量:肺容纳的气体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吸,所能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未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未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
19、常人第1、2、3秒末用力呼气量,分别为83%、96%、99%。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血流量的比值。 82、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可经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互相沟通。 乳牙共20个,恒牙共2832个。 咽淋巴环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结构。 消化管是最狭窄的一段食管,消化管最长的一段小肠。 食管的三处狭窄:食管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的交叉处;食管穿膈肌食管裂孔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 盲肠和结肠表面的三个特点:有三条与肠管纵轴平行的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集中增厚形成;结肠表面隔一定距离就有一横沟,结肠带将结肠隔成许多囊状膨大,称结肠袋;沿结
20、肠带附近有许多包有脂肪组织的浆膜突起,称脂肪垂。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右 前上棘到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齿状线: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环形线。 胆汁的排出途径: 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十二指 胆囊管胆囊 胆总管由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而成。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被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以及维生素、水、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胃肠运动的形式:等张性收缩、蠕动、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 肠胃反射:胃内食物可促进胃排空,但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及扩张等刺激,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使
21、胃排空减慢。 胃液的组成:大部分是水分,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 胃液的生理作用: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活动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水解;杀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及促进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内因子:在回肠中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缺乏内因子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黏液:覆盖于胃黏膜表面,润滑食物,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碳酸氢离子一起构成。 作用:降低氢离子向胃黏膜扩散的速度,并中和氢离子,从而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 胰液的生理作用:碳酸氢盐:中和胃酸,
22、保护肠粘膜免遭强酸破坏;为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把脂肪水解为甘油、单酰甘油和脂肪酸;胰淀粉酶: 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部分胆盐由回肠吸收入血,再回到肝组成胆汁的过程。 8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的表面的三层膜:肾纤维膜、肾脂肪囊、肾筋膜。 肾单位: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膜细胞组成。 肾血液循环特点:肾血流量大,血量分布不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肾动脉压在10.7KPa24.0KPa之间波动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 现代 基础医学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5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