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x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现代化与西方化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摘要: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 文明冲突 现代化 西方化 普世文明 非西方文明 一、引言 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
2、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
3、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第三章则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全球政治沿着各大文明的界线开始重组,人们正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社会,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交的地带成为了冲
4、突多发区。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社会是政治力量的最终表现形式。文明的冲突从地区的角度体现在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集团的断层线上;从全球的角度上体现在不同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矛盾上。亨氏同时从历史渊源、人口数量和政治形式几点论证了冲突是永久的,和平是暂存的,而国际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各大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对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判断。亨氏从美国人的角度要求重新肯定西方文明的价值,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同时他将全球性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文明及其核心国家实力均势的变化,由此他将和平的期望寄托于建立以多极文明并存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二十世
5、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书中众多观点一一进行探讨,因而笔者选取了“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亨廷顿同样是从世界历史的西方化这一角度切入其核心观点的,“西方化与现代化”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问题,同时也有经济文化的成分,笔者主要是依据亨氏“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相信会有所裨益。 本文的设计结构是:引言中介绍文明一书的主要观点和选取的角度;正文中首先说明“文明冲突”语境下“西方化”和“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是应用亨氏理论论证“普世文明”的不可实现性,最后是依据文明介绍亨氏眼中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关系;评论中首
6、先阐述亨氏范式解读“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命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之后大略提到几点不足之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 二、正文 1、“西方化”与“现代化” 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从殖民时期,“白人的责任”就方便西方社会为自己对其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统治做辩护,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于是其他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或者体制的行为就被称为“西方化”。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文明冲突论中是不存在“西方化”这一概念的,因为承认多文明共存,不承认世界会归于单一文明就意味着打破了“我”与“非我”的划分标准,“西方化”这一典型的西方对非西
7、方的意识形态模式便不复存在了。但是亨廷顿在论述多个文明时,为了驳倒“普世文明论”,他列举了几个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征,分别是:古典遗产、天主教与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亨廷顿认为这些特征赋予了西方文明特殊性,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但不是西方之所以为现代”的东西。 “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动员度、愈来愈细的分工制度等。现代化的扩张无疑属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一模式使得西方文明在18、19世纪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展现
8、了强大的力量,因而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全世界蔓延。作为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各个传统文明在追求与西方一样的财富、知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的转型道路上会逐步将现代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普世文明”的文化模式了,但是亨廷顿认为,虽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由于科技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工业社会不依赖与自然环境的特性,让现代文明有了更多趋同与西方文明的方面,但是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具有同质性。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
9、对不能简单画等号。 2、普世文明 明确了文明冲突观语境下的“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其对应理论普世主义。这一主义的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学者,以“历史终结论”福柯为代表,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获全胜,政治历史已然被终结;由于电子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信息、贸易、媒体等交互日益密切;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因而这些学者认为普世文明将成为世界潮流,其后的历史发展却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缺陷:两极格局塌陷之后,由于宗教、种族、文化因素引起的大小冲突不断;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并未加深认同感,反而增加了之间分歧的鸿沟;经济全球
10、化的情形下,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复兴;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加强等等情形都有力地驳斥了“单一世界”的观点。 亨廷顿对普世主义的反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依照他给出的西方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能相等同,和其他文明形式一样,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是现代文明的特点,即使现代文明的许多特质可能都脱胎于西方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有所谓的“普世主义”也一定不是“西方普世主义”。其次,现代文明应该更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概念,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有民族国家都有一定特质,这应该也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在传统世界里,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组织形式相同之处,所以现代社会的趋同不能说明就一
11、定能形成。最后,民族国家对于西方化、现代化的回应方式不一样,具体分为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改良主义,除了全盘接受西方化,彻底掐灭传统文化的基马尔主义以外,另外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对西方化说了“不”,尤其是改良主义,一直都是非西方世界对待西方化的主流态度。既然众多民族国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与西方世界具有同质性,更不用说形成单一世界了。 3、反西方化 亨廷顿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论述并未仅仅停留在反对“普世主义”的层面上,他往深处思考得更多。他认为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在复兴手段上,其依托的正是现代化。简单表述就是,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非西方文明重新进
12、行了自我肯定与审视,并开始有了与西方文明相对峙的勇气。 文明一书以东亚与伊斯兰世界为例进行了论证,这里仅引用其对东亚的描述。“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二十年里,东亚的崛起成为世界最瞩目的事件。”“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而毫无疑问,掀起反西方化浪潮的东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正在加速现
13、代化进程。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二者在19世纪末曾经选择过基马尔主义,但最终都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经济实力大涨之后重获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开始对西方文化说“不”。在行文中,亨廷顿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西方文明最大敌手”的意思,足见他对反西方化潮流忌惮之深。 三、评论 1、理论与实际意义 仅仅就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对于“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表述来看,它只是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个小小方面罢了。完成现代化,各个文明单位才能有足够的实力成为多极世界的一角,而西方化的存在所彰显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恰恰就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有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理
14、论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确实提供了一种分析世界政治形式的范式。相比之于国家主义,它没有200来个对象需要分析,这大大简化了分析的难度;相比两分法,即“西方”与“非西方”相比,它显得多样而不粗暴。诚如亨廷顿自己所说:“文明的范式为理解 20 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众多事件也证明“文明冲突论”是对全球政治局势深刻而有见地的理性分析。 在实践上,亨廷顿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设计了一条退却、被动防御的道路,对当今世界文明断层线将要发生的冲突做了预言。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15、”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官方的一些态度。甚至美国在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时布什总统脱口而出的“十字军东征”也成为了文明冲突论的最好佐证。 2、缺陷与谬误 然而对于文明冲突理论,反对的声音也并不少。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范式来说明其缺陷,限于篇幅,笔者仅谈谈两点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与文明导致冲突是两个概念。西方文明推行普世主义在非西方眼中是霸权主义的行径,这样引起的冲突固然是以文明为单位的,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在起作用,文明差异并没有决定冲突,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决定他们的冲突。在这一点上,亨氏可能效仿了类似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简化主义,将文化作为了冲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 西方化 文明 冲突 世界 秩序 重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5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