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x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 名:刘恺 年 级:13级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上课学期: 课内学时: 考核方式: 考试时间: 成 绩: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就哲学而言,大家多出自先秦诸子,引台师大傅佩荣教授的观点,即中国哲学是“前验”的哲学。大成所在多集于先人。自此之后,道家流于方术,玄学。儒家虽被立为正教,但是多以解释,诠释为主,鲜有创新。至宋陆朱,融合道佛之长又有所发展,心学理学各有所长。然而理学一脉,经过政治改良失去了原有的哲学自由。因此作为我个人尤其欣赏心学一派。然心学虽始于陆九渊
2、,但其思想过于松散,诸多地方完全发于心中,不免使人生疑。直至明王守仁,自幼博学,经历丰富,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创立了其心学体系。其思想与其人生经历融为一体,是我个人十分敬仰的先贤。本学期很荣幸能聆听张铁勇教授的这一门课。让我受益匪浅。这其中我们从古至今梳理了很多教育学家的思想。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未能讲到王阳明其思想。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说有些许遗憾,因此希望借此作业的机会。把我对王阳明思想的里写理解与教育相结合,浅谈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由于我非思政专业的学生,因此文中观点可能多是我结合我的所学的一些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见谅,并给予指正。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
3、家。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官运坎坷,政务繁忙。但是无论其在何地为官都没放弃教育事业,尤其在贵州地区,创办了龙岗书院,贵阳书院等,为当时的贵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王阳明作为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心学思想。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说”尤为重要。正如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的教育学说大多一致。” 一、致良知理论 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的起点与终点,“良知”二字可以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又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故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
4、”。他首先认为人之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所谓“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也是在强调良知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人人都具有良知,而这种良知是一种不分高低贵贱人人相同的的良知,用其表述就是“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再次他认为良知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昏之极良知未尝不明”。那么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且都和圣人一样,那么为什么人会有知识与德行上的差异呢?对此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虽然人人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良知”但是“良知”不是与生俱来就显现的。更多的时候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
5、以,王阳明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这一点极为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摩镜以镜明”。“良知”本是一面通透的镜子,由于我们在这社会中不免受到环境、他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自身的内心被遮蔽住了。因此需要拂去心上的尘土,使得本心再显。对于教育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王阳明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他指出:“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阳明看来,教育的作用就
6、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务。既然“良知”人人都有,那么,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圣人能致其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由于平常人总要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如果想致良知达到至圣的境界,那么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然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因此王阳明所强调的这种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注重知识的力量,通过外在机制改变人的行为。而重在“内求”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恶为善”,明其良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真分析并总结出一些教育经验。 二、知行合一理论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诸多对于知行问题的探讨,尚书中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 教育 思想 浅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4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