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实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何必曰利实用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何必曰利 实用教案 王何必曰利 敖宏铭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认识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点: 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 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孟子,并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作为“亚圣”,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被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孟子的义利观。 补充: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
2、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 1、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义先于利 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 1、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探讨一下选文的论证方法
3、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正反对比论证结论:何必曰利 宋牼将之楚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WY恣肆的语言风格。 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多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 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做交易的砝码,虽然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
4、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该计较,而且不应该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在,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学习选文第三则 1、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分小组串译,梳理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关于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
5、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
6、,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
7、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叟,不远千里而来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到了“亚圣”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张。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味地追逐个人财利而且不择手段的人,是可鄙的,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这一人生的真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4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