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莲 说 周敦颐.docx
《爱 莲 说 周敦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 莲 说 周敦颐.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 莲 说 周敦颐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的名称,可记叙描写事物,可议论说明道理,表达志向,抒发情感。 一、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代著名 家。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 ”。 他非常博学,品德高尚,胸怀宽广,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二
3、、爱莲说一文运用 手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赞美君子 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 的鄙弃、厌恶、讽刺、批判,也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人格操守、 坚定志向。 三、本文的结构内容: 第一段: 第1层: 第2层: 第二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一种社会现象? 2、作者爱莲花,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4、“我”爱莲花什么呢? 5、“爱菊”、“爱牡丹”、“爱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的怎样的生活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人持什么 态度? 6、作者笔下的
4、“君子”和“隐士”有和异同? 7、莲花的美在哪里?具体地说说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生长环境方面: 体态方面: 香气方面: 风度方面: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 是把它作为一种 的象征。 8、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怎样理解它的比喻象征意义? 莲花的可爱之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象征君子 “中通外直” 比喻象征君子 “不蔓不枝” 比喻象征君子 “香远益清” 比喻象征君子 “亭亭净植” 比喻象征君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象征君子 9、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10、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在这里作者仅仅是写
5、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12、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3、本文为什么重点描写和赞美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14、文中运用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 15、“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16、文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喜爱莲花?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文中 的“莲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五用原文回答。 1、赞美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恶
6、浊的社会环境中仍然保持高尚情操又不孤高自许的千古名句是: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高尚情操又不孤高自许的高洁品质。 3、与近墨者黑相对比,比喻某些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4、文中揭示当时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社会现象的句子是 : 5、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的句子是: 6、文中比喻君子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7、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8、文中比喻君子仪态端庄,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可欺侮的句子是: 9、作者慨叹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句子是: 10、暗写当时洁身自好、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人太少,表现作者对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敦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4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