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材饼方.docx
《灸材饼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材饼方.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灸材饼方 1.咳喘 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将细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龙20g,黄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补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将药粉调成糊状,摊成直径 2 cm左右药饼。 将药饼分别贴于上述穴位,先以艾炷灸三壮,再以塑料薄膜敷盖,胶布固定68小时。于每年立冬后每个节气灸贴1次,连续3次。每年入伏后,每伏再灸贴1次,连续3次。 2.冠心病 至阳、内关、巨阙、隔俞。 丹参15g,,赤芍20g,川芎30g,红花10g,降香10g。将诸药共研细末,用黄酒调和作成大约直径2.5cm、厚0.5cm的圆形药饼。 选
2、好穴区后,用隔活血化瘀药饼灸疗,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施灸期间停用一切有关药物及忌寒凉之品。 3.胃下垂 中脘、神阙 治法: 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参6g、黄芪6g、白术6g、香附3g、陈皮3g、麦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将诸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和作成大约直径2.5cm、厚0.5cm的圆形药饼两个,备用。 二穴同取,用时每穴取一药饼,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壮,以局部红润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4.脾虚证 分二组。 足三里、关元; 中脘、血海。 黄芪、川芎各6份,党参、白术、陈皮各3份,干姜、白蔻仁各2份,甘草
3、1份。将上药共碾细末.加可溶性淀粉制成厚3mm,直径2cm之药饼。再在药饼上加一以艾绒4g制成的圆锥状艾炷,用桑皮纸将药饼与艾炷固定而成灸饼备用。 1 每次取一组穴,二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选的每个穴上,用1个灸饼点燃施灸,待艾绒燃尽时去除药饼。每日治疗1次,三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 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主穴:分为二组。 中脘、气海、足三里; 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湿热蕴结加水分,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甚加隐白。 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药饼。湿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等为主
4、药,配以适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丹参、木香等药粉。 主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据证而加。双侧均取。每只药饼含药粉2.5g,加黄酒3g调至成厚糊状,用特制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O.5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放在所取穴位上,然后把底径2.1cm,高2cm,重约2g的艾炷置于药饼上,再点燃艾炷施灸。脾胃虚弱型,主穴、配穴各3壮。湿热蕴结型,大肠俞、天枢、中脘、气海各灸2壮,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肝郁脾虚型主配穴各灸3壮。脾肾阳虚型,主穴3壮,配穴47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穴灸47壮。每日三次,12次为1疗程,疗
5、程间隔休息3日,6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6.硬皮病 分为四组。 大椎、肾俞; 命门、脾俞; 气海、血海; 膈俞、肺俞。 以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共研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入,制成药饼备用。 上述4组穴位,每次取一组,轮流选用。行隔药饼灸。每周灸2次,每穴灸2壮,以穴区出现红晕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络拔罐。3个月为1 疗程。 7.肱骨外上髁炎 2 阿是穴。 川乌、乳香、没药、川芎等中药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将药饼置于肱骨外上踝压痛最显著处,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现深红晕为宜。另配合针刺:取患者患
6、侧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转手法。病程2个月以上者,可对阿是穴作远点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针刺与药饼灸每隔1日交替进行,每6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8.足跟痛 阿是穴。取患侧压痛点,双侧疼痛者取双侧压痛点。 按独活寄生汤加味配方。 诸药研细后,用醋调药末成膏状,制成直径约3cm的药饼。将药饼置于所选穴区;在药饼上安放自制的艾灸筒。艾灸40min,取下灸简,加胶布敷贴药饼,并嘱患者数小时后取之,每日艾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连续治疗二个疗程。 9.老年骨质疏松症 分四组。 大椎、大杼、肝俞; 中脘、膻中、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 神阙、关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灸材饼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4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