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设计1基本原理课件.ppt
《换热器的设计1基本原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热器的设计1基本原理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高升,动力工程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 传热传质研究所 办公:教4楼C209房间电话:80798627,51971318Email:,参考书1.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余建祖 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2.换热器,秦叔经,叶文邦等编,北京-化学业出版社 2003 3.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机械局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换热器设计,毛希澜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5.发电厂空冷技术,丁尔谋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6.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 绪 论,换热器,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机械、交通、制
2、冷空调、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换热器不仅是保证某些工艺流程和条件而广泛采用的设备,也是开发利用工业二次能源,实现余热回收和节能利用的主要设备。,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是把热量从一种介质传给另一种介质的设备,1.换热器的分类,按照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分类 间壁式 混合式(直接接触式)回热式(蓄热式),混合式(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互相混合来实现热量交换。典型应用:电厂中的水冷塔 海勒式间接空冷凝汽器,蓄热式:冷、热两种流体依次交替地流过换热器的同一换热面(蓄热体)实现非稳态的热量交换。,优点:结构紧凑,以单位传热面积计算,价格比较便宜。不存在永久性的流动停止区域,因此表
3、面具有自清扫功能;缺点:主要是泄漏和携带,还存在密封困难等问题。,间壁式(表面式换热器):其中冷热流体被一个固体壁面隔开,热量通过固体壁面传递。这种换热器要发生热流体与壁面间的对流换热、壁的导热、壁面与冷流体间的对流换热三个环节组成的传热过程。,在以上三种类型的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的用量最大,是占主导地位的换热器型式。,套管式换热器示意图,间壁式换热器的主要型式:,(1)套管式换热器,特点:结构简单、牢固可靠、可串并联使用,传热面积有限,传热量小。,(2)管壳式换热器,由管子和外壳构成。,2壳程、4管程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牢固可靠、耐高温高压。,(3)肋片管式换热器,由带肋片的管束构成的换
4、热装置。,肋片管式换热器适用于管内液体和管外气体之间的换热,且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场合。,(4)板翅式换热器,由金属板和波纹板形翅片层叠、交错焊接而成。,板翅式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系数高。,(5)板式换热器,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板叠加而成。,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高、阻力相对较小、结构紧凑。,(6)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块金属板卷制而成。,螺旋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较好、制造工艺简单,但承压、密封性能较差。,(7)热管式换热器,由多根热管构成。,热管式换热器具有较高的传热性能,但热管的制造工艺较复杂,热管的密封性、寿命问题需重点考虑。,间壁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相对流动方向,在冷、热流体进
5、口温度相同、流量相同、换热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流动型式影响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温差、换热量以及换热器内的温度分布。,2 换热器设计概述,2.1换热器的合理设计要求,在给定的工作条件(流体流量,进口温度等)下,达到要求的传热量和流体出口温度。流体压降要小,以减少运行中的能量消耗;满足外形尺寸和重量的要求;安全可靠,满足最高工作压力、工作温度以及防腐、防漏、工作寿命等方面的要求;制造工艺切实可行,选材合理且来源有保证,以减少初投资;安装、运输以及维护方便等,2.2换热器的设计过程,换热器设计指标,第二章 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计算,一、基本参数和方程,2.1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的基本参数,流体1的
6、放热热流量,换热器的传热热流量,流体2的吸热热流量,二、换热器的传热热阻,换热器的污垢热阻,k0、k 分别为结垢前后的传热系数,Ko为以管外壁面积为基准计算的传热系数。,间壁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热阻,热流体侧对流换热热阻,间壁的导热热阻,污垢热阻,冷流体侧对流换热热阻,流体与洁净肋片间的对流换热热阻,典型间壁的传热热阻,平壁,圆管壁,圆管壁外侧带肋片,平壁两侧带肋片,几种常见扩展表面的肋片效率:,对于等截面直肋:,肋片效率的影响因素:,等厚度环肋:(工程上常用的,简化的),管束外整体肋(制冷装置的蒸发器,空冷凝汽器),顺排(矩形肋片):,叉排,三角形(六边形肋):,三、对数平均温差,顺流与逆流的比
7、较:,(1)顺流时冷流体的终温永远低于热流体的终温,而逆流时冷流体的终温可以超过热流体的终温;,(2)计算证明,当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时,逆流的平均温差大于顺流;,(3)逆流时换热面的温度变化大,容易造成热应力破坏;,对于如图所示的简单多程交叉流,只要折流一方的折流次数多于4次,就可以按纯逆流或纯顺流来计算。,为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情况下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为小于1的修正系数,,其它复杂布置时换热器平均传热温差的计算,对于复杂的多程交叉流,壳侧1程,管侧2,4,6,程时的温差修正系数,壳侧2程,管侧4,8,12,程时的温差修正系数,交叉流,两侧流体都不混合时的温差修正系数,交叉流,
8、一侧混合、一侧不混合时的温差修正系数,几点说明:,(1)图的下半部,尤其R较大时,曲线几乎竖直,查图误差较大,这时可用PR 代替P,1/R代替R查图。对任意一台换热器,都有f(P,R)=f(PR,1/R),这称为换热器的互易性规则。,(2)若有一侧发生相变,P、R中必有一个等于零,此时=1。,(3)冷、热流体走管侧还是壳側不影响修正系数,即不影响传热温差。,分别指出(a)、(b)两组图中的两个图哪个正确。,2.2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换热器的热计算分为两种类型:,(1)设计计算:根据换热条件和要求,设计一台新换热器,为此需要确定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及换热面积。,换热器计算的两种方法:,1.
9、平均温差法;,2.效能-传热单元数法。,(2)校核计算:核算已有换热器能否满足换热要求,一般需要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量及流动阻力等。,1.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1)设计计算:,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给定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 和4个进、出口温度中的3个,需确定换热器的型式、结构,计算传热系数k、换热面积A、流动阻力及结构强度等。,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公式:,3个方程有8个独立变量,只要知道其中5个变量,可求其它3个。,设计计算步骤:,(a)根据给定的换热条件,如流体性质、流量、温度和压力范围等,选择换热器类型,布置换热面,计算换热面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 及总传热系数k;,(b)根据给定
10、条件,由式,求出未知的进、出口温度,并求出换热量;,(c)由4个进出口温度及流动型式求平均温差;,(d)由式 求出所需的换热面积A,如与初选换热面积不一致,则需重新布置换热面;,(e)计算换热器的流动阻力,如果阻力过大,会加大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须改变方案,重新设计。,(2)校核计算:,已知已有换热器的换热面积A、两侧流体的质量流量、进口温度 等5个参数,须计算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和换热量。,计算步骤:,(a)先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用热平衡方程式求出换热量 和另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b)根据流体的4个进、出口温度求平均温差;,(c)计算换热面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进而求得传热系数 k;,
11、(d)由式 求出换热量;,(e)比较 与,如果相差较大,再重新假设流体出口温度,重复上述计算,直到满意为止。,一台逆流式换热器刚投入工作时的运行参数如下:热流体的质量流量与比热容的乘积 W/K,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传热系数k=800 W/m2K。运行一年后发现,在、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结垢使得冷流体只能被加热到 oC,试计算:(1)结垢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2)结垢后换热器的传热系数;(3)换热器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解:(1)如果忽略换热器的散热损失,根据冷、热流体的热平衡,,解得,结垢后的传热量为,解得,(2)结垢前的对数平均温差,结垢后的对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换热器 设计 基本原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