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湘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湘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 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 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 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2、。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 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观察大豆的种子。 l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l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
3、哪一部分。 l 观察种子记录表: 观察发现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l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用于171班 l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
4、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l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2用于其余三个班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第2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l 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l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l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
6、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本课教学反思: 2 小苗快快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
7、学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适时提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 观察小苗的生长 1、 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 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
8、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 三拓展 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发现4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C级,发现57为B级,发现8个以上为A级。 本课教学反思: 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教学准
9、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 新课 1、 花的记录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填写种植记录三。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10、、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 全课小结 四、 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过程:教师简要总结本单元学生养植物中的表现,表扬那些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学生。 学生翻看个人或小组记录,完成单元评价页P65 制作变化曲线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植
11、物的一生。 学生完成单元自我评价。 教师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要能坚持这种中长期的观察。 第2单元 生 生 不 息 1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 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12、 教学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CD。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用3课时。 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
13、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那
14、么里面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 二活动 观察花的构造 1、 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 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15、。 拓展 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CD,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有的依靠自花传粉;有的是虫媒花,有的是风媒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本课教学反思: 2 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花盆
16、、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 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 亲身经历直接经验 书本间接经验 无经验 导入对策 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这些方式是怎么回教师直接介绍 法 事?怎么操作呢? 二活动 植物分身术 1、 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学生观看相关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
17、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 为学生特别讲述: l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l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 扦插。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 3、 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4、 阅读。 阅读科技史,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感悟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拓展 移花接木 1、活
18、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 本课教学反思: 3 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 录观察结果。 2、 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 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
19、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阅读资料1和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阅读资料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 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
20、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 观察鸡蛋 1、 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
21、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 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
22、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第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 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提问教师 提问学生: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 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之言。 特别提醒:请大家
23、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还需要使用。 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有性繁殖。不同点: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吸食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 本课教学反思: 4 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