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笔试简答.docx
《游泳笔试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泳笔试简答.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游泳笔试简答简答题 一.游泳场所中安全标识应该如何设置 答:警示牌.告知牌.须知牌是游泳场所必须设置的标志牌。 警示牌:禁止跳水.禁止嬉水打斗.道滑.浅水区.深水区.水深标志牌。 告知牌:游泳场所示意图.救生员岗位值班图.绿色通道.救生器材标志牌.各工作室标志牌等。 须知牌:游泳者须知.游泳安全须知.紧急抢救程序须知等。 二.救生员在值岗时,应对啊些人群进行重点看护 答:救生员在观察时对老年人.少年儿童.醉酒者等特殊人群应重点关注。在观察青少年游泳群体时,应注意他们是否在水中嬉闹打逗,观察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游泳者,注意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观察跳水的游泳者时,应重点注意水中是否有人被砸伤,
2、跳水者是否受伤。 三.在游泳池发现了一名溺水者,在你采取赴救措施之前,应该对溺水者做出哪些判断 答:1.溺水者是否有意识。 2.溺水者是否受伤。 3.溺水者的其他表现:1)对于不会游泳溺水者的判断2)对于游泳技能较差溺水者的判断 3)对于受伤溺水者的判断4)对于无意识溺水者的判断。 四.当游泳者不小心弄伤身体.流血不止,你应该如何处理 答:采用加压包扎.指压.强屈关节.止血带结扎.外用药物等止血法。所有的四肢骨折均应临时固定,目的在于限制受伤部位活动度,多而减轻疼痛,避免骨折断端摩擦而操作血管.神经及至重要脏器。 五.简述蛙泳手部技术动作要点 答:抓水.划水.收手.前伸 六.简述仰泳时身体运动
3、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答1.游仰泳时头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身体的位置,起着舵的作用。 2.游仰泳时身体绕纵轴自然转动,头却是固定不动的 七.简述蛙泳的减阻为什么比其他泳式更重要 答:由于蛙泳水下移臂和收腿动作给身体带来的阻力,蛙泳的前进速度不像爬泳和仰泳那样均匀,为减小身体遇到的阻力,应注意在整个游程中通过收颌,微耸肩,四肢尽量伸展来保持良好的流线型,减小阻力。 八.简述用用教学中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贯彻直观性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员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成的感知丰富学员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九.贯彻直观性原则可
4、以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答:1.示范,2.手势的运用,3.挂图照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运用,4.语言的运用 十.试详述熟悉水性教学中漂浮于站立的3个税种练习方法 答:1.抱膝浮体练习,仅浅水池适用,站立水中,深呼吸,低头双脚蹬池底,收腹收大腿双手抱膝或小腿,呈团身姿势,背部路出水面。 2挟池边漂浮练习,双手挟池边或同伴的手腰,吸足气,低头并把头夹在两臂之间,水面在头顶处,当身体俯卧水中后,要求学员在水中睁开眼睛,身体平直,重点打开肩关节和髋关节,练习次数5-8次*2组,练习要求,一定要憋住气,每次坚持5-10s 3.伸展漂浮后站立,双手向下压水并抬头,屈膝收大腿,膝盖朝腹部收,使身体由俯卧转为
5、垂直后,双腿同时伸直.展髋.伸膝在池底站立。练习次数5-8次练习要求,一定要憋住气每次坚持5-10s 十一.试述游泳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1.安全是首要问题,2.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3.呼吸是教学重点,4.重新建立条件反射, 5.用力习惯不一样,6.无视觉和听觉的帮助,只能依靠本体感觉, 7.体能是基础,必须学练结合,8、要克服恐水心理。 十二.试述自由泳臂部和呼吸动作的技术动作要点 答:1.呼吸动作与身体绕纵轴的转动同时进行,2.转头应在身体的转动幅度达到最大时进行3.吸气的时机要掌握好,4.用口鼻缓缓呼气,随划水逐渐增大呼气幅度, 5.吸气时头和肩向同侧转动,6.口在低于水面的波谷中吸气,
6、不能抬头。 要点:1.手臂动作1)入水2)划水3)出水4)移臂5)节奏 2.两臂配合 3.划水与呼吸配合1)划手转头慢吐气2)手出水嘴出水快吐气3)手入水、头复原稍闭气 4.手腿配合动作,划两次手,呼吸一次,打6次腿的配合。 十三.简述游泳教学中由陆到水的原则 答:首先从陆上的模仿练习开始通过陆上模仿建立起所学动作的基本概念,然后再过渡到水中练习。1.陆上模仿练习2.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3.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4.水中无支撑练习。 十四.简述蛙泳的减阻为什么比其他泳式更重要 答:由于蛙泳水下移臂和收腿动作给身体带来的阻力,蛙泳的前进速度不像爬泳和仰泳那样均匀,为减小身体遇到的阻力,应注意在整个游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泳 笔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