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docx
《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名词解释: 1.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 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 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 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 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 长。 3.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
2、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 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 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 为基本药。 4.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 昏肢厥。 5.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 .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
3、舌绛苔 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 .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 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 .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 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 .表里、上下、内外
4、,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 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 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12.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 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3. 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第一章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 风温 春温 暑温 秋燥 大头瘟 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 湿温 暑湿 伏暑 1 第二章 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5、: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第三章 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型 卫 气
6、 营 病理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备注 以热盛阳明多见 邪郁卫表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发热,微恶风寒,肺气失宣 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口微渴 里热蒸迫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壮热,不恶寒,口热炽津伤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渴,苔黄 营热阴伤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身热夜甚,心烦,扰神窜络 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谵语,舌红绛 身灼热,斑疹,急动血耗血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性多部位、多窍首瘀热内阻 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出血,舌质深绛 血 三焦辨证表. 证型 温邪犯肺 湿蒙心包 邪陷心包
7、阳明热炽 阳明邪结 湿热中阻 下焦 病理 辨证要点 备注 上焦 卫气受郁 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 肺气闭郁 身热,咳喘,苔黄 湿热阻肺 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湿热酿痰 蒙蔽包络 邪热内陷 机窍阻闭 胃经热盛 热炽津伤 肠道热结 传导失司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神昏,肢厥,舌绛 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而数 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中焦 湿热积滞 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腻 湿热困阻 升降失司 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肾精耗损 虚风内动 有湿热轻重区别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 邪热久羁 耗损肾阴 鲜,干枯而萎,脉虚
8、肾精虚损 肝失涵养 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2 第四章 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 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 温病的主要治法和代表方: 一、泄卫透表法:1.疏散风热银翘散 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4.疏卫润燥桑杏汤 二、清解气热法: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9、 2.辛寒清气白虎汤 3.清热泻火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表理法:1.清泄少阳蒿芩清肠汤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杏、朴、苓) 3.开达膜原达原饮 四、祛湿清热法:1.宣气化湿三仁汤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 五、通下逐邪法: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 六、清营凉血法:1.清营泄热清营汤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4.滋阴息风三甲复
10、脉汤、大定风珠 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滋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九、固脱救逆法: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汤或参附龙龙牡汤 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 余邪未尽: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 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 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朮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 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 第七章 风温病因病机: 1风温病因与发病 正气不足 春季气候 卫外失固 温暖多风冬季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 起居不慎 “风温” 应寒反暖 寒温失调 3 2风温的病机演变 风热病邪肺卫逆传心包阳气外脱 顺传邪入气分 邪
11、热壅肺 热炽阳明 肺热腑实 邪入阳明 热结肠腑 肺热移肠 胃热阴伤 肺热发疹 余邪未尽,肺胃阴伤 营分血分 3传变 肺卫之邪不解,发展趋向 顺传于胃 邪热由卫入气,多呈阳明邪热炽盛之证。 逆传心包 邪热逆传心包,邪热扰闭心窍,必见神志异常表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冬两季。 2.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 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 春温的病因病机: 1 病因:外因 寒邪内伏化热 内因 冬不藏精-肾气虚 2病机:初期 发于气分:里热盛 发于营分:邪热盛,阴液亏 发展 伤阴,闭窍,动风,动血 春温
12、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着。 4.易出现神氏痉厥证候。 暑温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夏至立秋)。 2.起病急,变化快,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可由气分迅速深入营血分。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 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 考试 复习资料 要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