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1).docx
《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章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10. 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 防
3、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 光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
4、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1 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
5、离相等;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0.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 21.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应用 U2f U=2f fV2f V=2f fU2f 无 倒立 倒立 倒立 无 实像 实像 实像 无 缩小 等大 放大 无 照相机 / 幻灯机、投影机 / / Uf 正立 虚象 放大 放大镜 22.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P33。角
6、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 23.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4. 眼疾:近视、远视、色盲。 25.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 26. 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
7、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Ek=122mv。 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化学能:物体自身
8、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
9、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
10、/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5.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三节 力的存在 第四节 力的图示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11、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
12、: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分类: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法:“四定两标”,一定:受力物体, 二定:作用点;三定:标度,四定:根据标度画出力的线段长度,一标: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即力的方向,二标: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B 力的示意图: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 定
13、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4 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第五节 物体为什么下落 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表示。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
14、下,与水平面垂直。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第六节 摩擦的利与弊 1.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 滚动摩擦力 。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
15、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2. 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第七节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斜面实验: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
16、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 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 快 ,运动的时间就越 短 。 5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 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17、线运动状态。 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浙教七 年级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