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docx
《浅谈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浅谈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 摘要:近年来,罪犯脱逃成为影响监狱安全的突出问题。但目前对于罪犯脱逃的研究大都限于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而对于罪犯脱逃后的追捕策略却鲜有涉及。本文试从罪犯脱逃后的心理状态、反追捕伎俩入手,探讨有针对性的追捕策略。 关键词:罪犯;脱逃后;追捕;策略 罪犯脱逃是一种严重破坏法律实施的犯罪行为。罪犯脱逃成功后,不仅严重危害社会安全,而且也极大威胁监狱改造秩序的稳定。一方面监狱抽调部分警力外出追捕,造成原本警力不足的现象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追捕经费花费巨大,造成监狱本来有限的工作经费愈加困难。因此,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准确地捕回逃犯,是监狱在追
2、逃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总结本狱追逃经验,结合兄弟监狱的工作心得,试从罪犯脱逃后的心理状态、反追捕伎俩入手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追捕策略。 一、 罪犯脱逃后的心理分析 意识决定形态。客观分析罪犯脱逃后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追捕人员推测逃犯的行动路线及反追捕伎俩的实施。 1、 恐惧心理。超过九成的逃犯被捕回后,都交待在逃过程中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既担心被捕回后会接受法律的严惩,又随时随地提防被群众发现其逃犯身份,同时对脱逃后在社会如何生存充满困惑,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压力极大。 2、 多疑心理。一般来说,智商较高或技术性、智力型犯罪的罪犯脱逃后多半怀有此类心理。通常表现为不相信身旁的人或事,经常
3、变换脱逃路线和居所,有较强的反追捕能力。 3、 思亲心理。怀有该类心理的罪犯一般家庭观念较强,家庭成员关系密切,脱逃原因往往是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且越是在逃时间长的罪犯,跟家庭成员的联系就越密切。 4、 报复心理。怀有该类心理的罪犯多为暴力型犯罪,或是对原判罪不服、多次上诉未果者,或是对原办案人员心怀仇恨、意图报复者。此类罪犯脱逃后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性质,对社会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 5、 投机心理。怀有该类心理的多为脱逃多年、多次成功避开监狱或公安机关追捕的罪犯,他们在脱逃数年甚至十几年以后,认为监狱已淡忘了其脱逃罪行,或是已无法追踪其下落,认为“风声已过”,往往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以另外一
4、种身份混迹于普通人群中。 二、 罪犯脱逃后的反追捕伎俩 罪犯脱逃后受自身知识、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往往会采取以下采手段逃避追捕。 1、 布置疑阵,错误引导。智商较高的罪犯往往会布置一些虚假的线索,来引导追捕人员往错误的方向开展追捕行动。如某农业型监狱罪犯李某,在脱逃前故意透风给同犯说自己身有现金,脱逃后在监狱外围的河流、公路旁留下自己的物品,造成其趟过河流后,使用现金乘交通工具脱逃的假象,随后又返回监狱内藏匿在某家属区房顶一储物阁楼内,待几天后追捕人员以为其已逃到社会而撤走外围哨卡时,利用夜色逃出监狱。 2、 狡兔三窟,到处流窜。受恐惧心理和多疑心理支配,许多罪犯在脱逃后往往居无定所、到处流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罪犯 脱逃 追捕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