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docx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引吭高歌;平坦的坝子上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事事可舞。每逢节日、婚嫁、聚会都要歌舞一番;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西藏舞蹈与生活密切结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一、藏族舞蹈中“颤”的形成
2、藏舞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繁花似锦,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元素,以及动律。藏舞的五大元素包括“颤” “开” “顺” “左” “绕”,其中“颤”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元素。这一最基本的元素蕴含了藏族舞蹈的典型风格,细腻而不失洒脱的表演和浓郁神奇的藏文化,而成为藏舞的精髓。 “颤”的背景来源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舞中“颤”元素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重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作。 1、农牧文化的影响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域辽阔,河湖众多,资源丰富,是一个面积大、海波高的高原地区。它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
3、,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接云南省,西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西藏特殊的地质面貌,使它的地理风光别具特点,这里冰雪山峰、藏北草原、藏东森林,自然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如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区又形成特殊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藏族人民接受的主要是农牧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由于高原海拔高,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缺氧,再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寒冷的天气,藏族人民总是穿着宽大厚重的长袍,劳动时便把两只长袖系于腰上,在行动上也自然会使身体前倾,走动时感觉比较迟缓和沉重。这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
4、都被渲染出浓郁的高原色彩,这种情境特征便也自然地反映在了藏族的民间舞蹈中。“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进而有了“颤”这一元素。 2、宗教文化的影响 藏族藏传佛教是印度的密教、中原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苯教三者融合的宗教文化,还保存着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活动。藏传佛教宣扬“快速成佛”观念,认为“谁只要一心诵念六字明咒,供花献佛,祭祀烧施就可以升登佛界”;如把经文贴在特制的经筒上,转一匝就等于读一遍经文,绕寺庙一周也有同等效力。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向往幸福生活的群众,再加上以政教合一的行政方式推行宗教,于是藏传佛教深入人心,成为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主宰和共同的
5、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一切活动,在民间舞蹈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藏族民间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和舞蹈中常融入很多宗教文化的成分,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例如:歌词中常歌颂活佛、喇嘛与寺庙,因为这些是人们心中神圣之化身;舞蹈中多表演孔雀,因为孔雀是神鸟,吉祥的象征,可以逢凶化吉。正是在这种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的影响下,藏族民间舞蹈中的松宽、弓腰、屈背的体态也随之形成,更进一步奠定了“颤”这一元素的重要性。 “颤”的形成 在藏族舞蹈中,最具有特色的动律之一是膝部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这个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双重影响,藏族舞蹈中的颤膝随之形
6、成,并贯穿于藏舞中的每一个舞蹈形式和艺术作品中。 二、藏舞中“颤”的作用 藏族舞蹈极为丰富,形式种类繁多。首先,藏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载歌载舞,歌舞一体,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弦子”、“踢踏”、“锅庄”这三种舞蹈是藏族百姓喜闻乐见、参与性最强的表演形式。其传播最为广泛,因而可以说也最具有代表性。这三种舞蹈在动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膝部有规律的颤动。 弦子 “弦子”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其起源于四川巴塘,流传整个藏区。藏语称为“谐”,巴塘语叫“叶”。在藏族的历史中,它是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形式。每逢节日集会时,在胡琴的伴奏和带引下,众人围成圆
7、圈起舞,时而围集,时而散开,时而又似长龙摆尾绕圈而行,一起抒发着心中的欢乐的情绪。随着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舞步也顺着带有一定的颤法,它的“拖步”、“点身转步”等表现了这一特点。弦子舞舞姿圆润、流畅、优美抒情,多彩的长袖在空中飞扬,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也是藏族人民祈愿祝福吉祥的舞蹈。 “依”即弦子,青海玉树的称谓。流行语青海玉树、囊谦、称多等地区。通常用作自娱、工余、节庆时,男女老少均可表演,内容多为歌颂家乡景物,诉说风土人情,表达男女爱情,反抗剥削压迫,以及描述舞蹈者的舞姿、装饰等。每一曲调配以不同的组合。舞时男女各半,围成圆圈,以男一班拉起牛角马尾胡,边唱边领舞,顺时针方向转圈。调到高潮
8、是,速度加快,男子舞步加大,超过女舞者而自成一小圈,女舞者在外圈,围成半圆,形成日月同辉的吉祥图案。基本动作是甩长袖、跺双脚。即以腰为轴扭动双胯。每逢节日,舞众围篝火狂欢通宵达旦,尽兴而终。 弦子舞的主要动作有:拖步、斜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常靠等。在舞蹈中要求舞者膝部保持松弛、屈伸和颤动,并由膝部的屈伸和颤动加上重心的移动以带动上身左右晃动;手臂通常随脚下的节奏和甩袖、撩袖、抛袖等动作,形成流动的造型美。 踢踏 “踢踏舞”藏语称为“堆谐”,也是藏族舞蹈中最丰富、最具有变现力和最能发挥特长的表演形式之一。“堆”原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是该地区与谐
9、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盛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拉萨踢踏舞”或“踢踏舞”。因此,“堆谐”有两个含义:一指原来该地区的歌舞;一指现在流行于各地的“踢踏舞”,一般多指后者。起初踢踏舞多为半职业性艺人的表演,经过长期发展,逐渐称为一种具有鲜明节奏、舞姿热情奔放、富有群众基础的新型民间舞蹈。 踢踏舞的主要步法有:退踏步、抬踏步、滴答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节奏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每种步法最大的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膝盖直,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性
10、强,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踢踏舞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下肢动作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可以说膝盖是 颤动贯穿于踢踏舞始终。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性势态,必然会对下肢具有广泛的训练作用,促使下肢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1、首先从下肢控制能力的角度分析一下:踢踏舞的基本动律是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这种颤动是平均的,具有节奏性的,这就要求膝关节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力。过去的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就在于适度掌握了膝盖的颤动规律,是膝盖具有控制力,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控制力不是僵硬的,而是收放自如的。以连续不断的动律来形成一种内力,从而避免看单纯控制带来的
11、紧张。它在快速均匀颤动的节奏中让膝盖获得一种压力状态下的自由。2、藏族舞蹈队下肢的训练表现在对下肢韧性的磨练。在基本动律连续不断的颤动中,不仅使膝盖得到高度的控制性和韧性,同时也使肌肉和韧带产生了一种拉伸。由于其动律训练多处于稍蹲状态,使大、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的控制状态,而均衡的颤动又自然缓解并防止了僵硬。膝盖的前屈,使大腿韧带,腓侧韧带等韧带拉伸,这不同于静止地放松、伸长,而是在短距离中反复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控制性是反弹性和韧性。它所形成的这种反弹力和韧性无论是在旋转还是在进行中;无论是在腾踏还是在翻身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动作中,都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助动力。3、下肢是灵活性与节奏性的训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藏族 民间舞蹈 重要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3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