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docx
《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 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段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
2、 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
3、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
4、、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 从图入手,比较说话。 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
5、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从文入手,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 综上所述,童话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注意童话教学方法与儿童审美特点的关系,使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 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福建上杭县实验小学 李奕银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语文教材
6、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在童话体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童话内容、思想的 理解呢?下面谈几点初步尝试。 一、以猜想性推测,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在阅读童话之前,根据课题,引导儿童对童话内容进行猜想性推测。例如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先启发儿童:“活泼、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下山会去做些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进行猜想推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小猴子的形象与特性,以及自己个
7、人愿望与期待,编造有趣的故事。然后再以“课文中写的小猴子下山后,又去干了什么呢”导读课文,激起学生对比的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 二、以再造性想象,深化理解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再造想象是形象化教学的心理依据,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感兴趣的童话,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导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再造想象,从而使他们进入奇妙的幻想王国,再现作者笔下的童话世界,深刻认识童话中的事物和人物及其鲜明的个性。例如第三册狐狸和乌鸦,对重点内容第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儿童 审美 特点 童话 课文 教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2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