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菲的世界.docx
《浅析苏菲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苏菲的世界.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苏菲的世界浅析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乔思坦贾德关于哲学的一部通俗小说作品。看苏菲的世界感觉就像是登山一般,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走着走着,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喧嚣的世界。抬头仰望天空,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不禁唏嘘自己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心生崇拜和敬畏。 “你是谁?”这是苏菲收到的一封神秘信件,紧接着第二天又是一封信,内容是“世界从何而来?”信封里的问题引起了苏菲的思索,但这却是哲学家古往今来思索的一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开始,读者便不自觉跟随苏菲一起探索,我从哪里来?然后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和这样的一个思索就将苏菲引进了对哲学的探索中。 在最开始,作者介绍了哲学是什么,
2、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哲学家想要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并且作者再次强调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接下来作者介绍了神话的世界观,举古代北欧神话的例子说明早期哲学家的目标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作者继续介绍了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即自然派哲学家,因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他们的循环与变化而得名。三位米雷斯特哲学家泰利斯、安纳克西曼德、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是变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伊利亚的哲学家帕梅尼德斯认为没有一件事会改变,而赫拉克特斯认为大自然不断在变化。与此同时有的哲学家不赞成宇宙间所有事物是由
3、某一种物质组成的,如安萨格拉斯认为宇宙由肉眼看不见得粒子组成。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积木堆砌而成的总体,并且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些积木不断地被推倒重建,周而复始。接着介绍“诡辩学派”,“诡辩学派”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苏格拉底讲本源问题转变到了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的良知或是道德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愿不愿意应用的问题。而诡辩学派则认为是环境决定人的良知。与那些诡辩学家们不同,苏格拉底不认为他是博学的,他坚持的是“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同时他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不是社会中,人如果
4、违背了自己的理性就不会获得快乐,因而现实中那些舞弊、说谎的人是不会得到快乐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他试图掌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言认为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他认为“理型”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我们在看到若干同类事物之后而形成的概念。接下来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哲学的四个学派: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比鸠鲁学派和新柏拉图派哲学。 接着作者介绍印欧文化和闪族文化的碰撞为开端,而后者渐渐得势,最后演变成影响巨大的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及回教。西方的宗教生活偏
5、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并且等待救赎。在耶稣的时代很多人期待着救世主的降临带他们脱离苦难,摆脱桎梏,免于罪孽与上帝的责罚,得到永生。于是拿撒勒的耶稣出现了。他坚持“爱邻如己”,“天国”就是爱你的邻居、同情病弱穷苦者,并宽恕犯错之人。书中艾伯特所说,人们往往想拔掉站在兔毛尖儿上的人,因而坚持真理和正义的最正直的苏格拉底和耶稣都弃世而去。保罗是耶稣的忠实拥护者,他使耶稣的教义遍布于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流传,他讲耶稣的学说搬到圣地雅典,通过他的游历布道,基督教义得以广泛传播,目标只有一个,拯救全体世人。中世纪是黑暗年代,当时教会位高权重,对民众的思想倾轧十分厉害,当时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在这
6、个时期最有名的两位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和圣多马斯。前者是把柏拉图“基督教化”,把理型世界放在上帝的心中,他坚信邪恶只是由于“上帝不在”的结果,他的观点很明确:没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赎。不过,上帝依然会救赎人,只是一切都是早有安排。所以,他将人类划分为两种:一种会得救,一种会受罚。后者则是把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 他认为世间有若干的“自然的神学真理”,这些真理既可以通过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透过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所以,他认为接近上帝经由信仰和基督的启示更可靠,不会使人迷失。中世纪疯狂压抑人性的日子终须告一段落,以“人文主义”为主的文艺复兴活动掀起了人类文明的又一段高潮。哲学和科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2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