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概念的争议.docx
《法的概念的争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的概念的争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的概念的争议 法的概念的争议 1. 实证主义:法和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 2. 主要包括分析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研究“实际是这样的法”; 3. 认为“恶法亦法” 4. 2.非实证主义:法与道德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主要包括自然法学派和综合法学派;研究“应该是这样的法”;认为“恶法非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5. 1.法的正式性: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6. 2.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某些要求。 7. 3.物质制约性:最深层次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
2、一关系之中。 法的特征 8. 1.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不能因思想绞死任何人”“法律不问琐碎之事” 9. 2.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依照交易习惯”类规定,属于法的默示认可。 10. 3.普遍性:普遍有效性;普遍平等对待;普遍一致。 11. 4.以权利义务为内容:近代法治,强调权利本位。 12. 5.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6.具有可诉性:可以作为起诉、辩护和审理的依据 法的规范作用先有规范作用后有社会作用,有规范作用不一定有社会作用,有社会作用必有规范作用 13. 1.指引自己:规范指引包括确定的指引和不确定的指引针对未发生之行动; 14. 2.评价他人针对已发生之行动
3、,结果为合法/违法; 15. 3.预测对方; 16. 4.强制违法犯罪人; 17. 5.教育一般人。 法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 18.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19.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20.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相对于其他社会规范而言,法的调整范围最小,要求最低 21.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22. a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 23. b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性之间的矛盾 24. c法律的僵硬性:法律的抽象性与待决案件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25. d法律的模糊性
4、:语言表达力上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法与秩序 26. 1.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 27. 2.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 28. 3.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秩序难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实质,需要接受正义、自由的规制 法与自由 29. 1.法律最本质的价值和最高价值是“自由”。“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30. 2.自由衡量国家的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但自由内在的需要限制。自由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法与正义 31. 1.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 32. 2.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 33. 3.正义也
5、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34. 1.价值位阶。一般而言,自由正义秩序 35. 2.个案平衡。综合考虑具体情况,予以平衡。例如“行使权利时,不得危害他人权利”。3.比例原则。“必要限度”“合理补偿”类规定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是指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并以规定权利义务和相应法律后果为内容的行为规范。1.三大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2.三大逻辑结构在法律规则上缺一不可;但在法律条文中,上述结构则可省略。 法律规则与语言 36. 1.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法律语句”表达出来,具有语言依赖性。 37. 2.法律规则是通过特定语句表达的;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具体案
6、件时适用的是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38. 1.表达法律规则的往往是规范语句。 39. 2.表述法律规则的还可能是陈述语句表达。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 40.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41.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42. 3.一个条文表述不同的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43. 4.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44. 规范性条文:直接表述法律规范的条文非规范性条文:主要分定义性条文和辅助性条文 法律规则的分类 45. 1.授权性和义务性:授权;义务 46. 2.确定规则、委任规则和准用规则。委任;准用;确定 47. 3.强
7、行性和任意性。强行;任意 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法律原则的分类: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程序性原则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规则只针对共性不针对个性,而原则既针对共性又针对个性 48. 1.内容:法律规则明确具体,削弱和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法律原则抽象、概括,有较大余地供法官选择。 49. 2.适用范围: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行为;原则甚至能成为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适用范围更宽广; 50. 3.适用方式: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原则则不是“全有或全无”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适用条件为: 51. 1.穷
8、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52. 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53. 3.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适用原则的意义:克服规则的僵硬,弥补规则漏洞,保证个案正义,缓解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缝隙,最终使法律更好地与社会相协调一致。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54. 从结构上看,权利与义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55. 从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 56. 从产生和发展上看,权利与义务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57. 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一般而言
9、,在等级特权社会往往强调义务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会则为权利本位,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者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法律决定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资料,如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等。 58. 一。正式渊源: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可直接作为法律推理大前提;主要是制定法。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自制条列、单行条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59. 二。非正式渊源:不具有明文规
10、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能够构成法律推理大前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禁止拒绝裁判原则 60. 1.习惯:只是指社会习惯;它是特定共同体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该共同体事实上的共同情感和要求的体现,也是共同理性的体现。 61. 2.判例:英美法系重要渊源; 62. 3.党的政策。 63. 三。非正式渊源使用的条件: 64. 1.正式的法的渊源完全不能为法律决定提供大前提。 65. 2.适用某种正式的法的渊源会与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强制性要求和占有支配地位的要求发生冲突。 66. 3.一项正式的法的渊源可能会产生出两种解释的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67. 此时的意义在于:弥补法律漏洞;
11、形成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传统;实现三个效果。 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 68. 1.同一主体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69. 2.省级规章高于较大市规章。 70.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71. 4.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法规,则适用;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72. 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依法作变通规定,在本自治地方或经济特区适用该变通规定。
12、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 73. 1.调整对象; 74. 2.调整方法。 75. 另外,公法、社会法与私法是法律部门,它们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项基本分类。 法律体系现行国内法,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公法,但包括国际私法 76. 1.国内、现行有效的法律构成的体系 77. 。2.通常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部门。法律部门跟效力无关,法律跟效力有关 法的效力广义的法律效力: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78. 1.法的效力根据一般包括法律、道德、社会。 7
13、9. 2.对人效力: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3.默示废止仅仅指新法优于旧法的情形。4.法的溯及力: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从新则有溯及力 法律关系的特征 80. 1.合法性; 81. 2.意志性 82. 3.物质制约性 法律关系的种类 83. 1.调整性和保护性 84. 2.纵向的和横向的。3.单向、双向和多向。单向中的权利义务不存在相反联系。4.第一性和第二性。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般是第二性法律关系法律关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
14、85. 需具备以下条件: 86. 1.应得到法律只认可 87. 2.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 88. 3.能够给人民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 89. 4.需具有独立性人身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限定条件: 90. 活人的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 91. 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 92. 对人身行使权利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精神产品:物质载体消灭、权利不消灭行为结果 93. 物化结果:义务人的行为凝结于一定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物化产品或营建物。 94. 非物化结
15、果:义务人的行为没有转化为物化实体,而仅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直至终了,最后产生权利人所期望的结果 权利能力:即法律资格,所以它同时与权利、义务、责任等等有关,而不仅仅只同权利有关系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95. 1.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意志转移。分成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 96. 2.法律行为。受当事人意志决定。包括善意行为、合法行为与恶意行为、违法行为等 97. 3.同一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变动。 98.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变动,称为“事实构成”。 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概念 争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2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