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20).doc
《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20).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年)(送审稿)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湘发20126号)精神,着力推进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制定本实施纲要。一、总纲1重大意义。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推进城镇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质量不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要素资源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社会,党中央、国务院把城镇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社会型态、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未来5至10年,将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2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着力构建“两型”产业和“两型”生活;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着力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水平;坚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3发展目标。以宜居宜业为总目标,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
3、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超过50%,特大城市6个(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大城市6个(益阳、郴州、永州、邵阳、娄底、怀化),40个县市城区人口发展到20万以上,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发展到3万以上。全省县以上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8.3%,万元GDP能耗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功能基本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良好,“两型社会”建设效用显著。二、优化城镇体系结构4大力促进城市集群发展。
4、引导空间相邻、人文相通、资源禀赋相近、经济特征相似的城市集群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五轴”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长株潭城市群;“五轴”,即岳阳郴州城镇发展主轴,株洲怀化城镇发展轴,石门通道城镇发展轴,常德永州,长沙吉首城镇发展轴。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转型发展,使之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达到45%左右。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统筹发展的深度和水平。抓好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娄底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益阳、常德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规模,促进人口、产业、技术、资本和市场的聚集和融合。到2015年环长
5、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超过 55%。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市群。重点支持郴州大十字城镇群、邵阳东部城市群、衡阳西南云大经济圈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永州冷零祁经济圈、怀化鹤中洪芷经济圈、湘西吉凤花城镇带、娄底娄涟双城镇群等城镇密集地区的统筹开发建设。5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以“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长沙在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增强对全省城镇发展的核心带动和示范作用。长沙中心城区人口到2015年达400万以上,2020年达500万以上;株洲、湘潭中心城区人口到2015年均超过100万。岳阳、益阳、常德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亲水特征明显的现代生态城市。岳阳要大力发展临港经
6、济和临江产业带,中心城区人口到2015年发展到100万以上。常德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益阳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达80万左右的大城市。衡阳、郴州、永州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现代宜业宜居城市。到2015年,衡阳发展为中心城区人口过120万的特大城市,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郴州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80万的湘粤赣边区中心城市;永州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70万的湘粤桂边区中心城市及我省对接东盟的重要桥头堡。怀化、吉首、张家界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着力打造西部重要交通枢纽、边区贸易中心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到2015
7、年,怀化发展为中心城区人口过50万的大城市,张家界和吉首市中心城区人口扩大到3040万。邵阳、娄底以加快湘中发展、促进湘中崛起为目标,充分利用交通区位条件改善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到2015年,邵阳、娄底分别发展为中心城区人口过70万和50万的大城市。6大力推进县城和中心镇提速发展。县级市和县城要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扩大非农产业规模,加快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和居住的重要载体。 抓紧制定湖南省小城镇建设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100个中心镇和151个特色镇的发展。中心镇要实施扩权强镇,着力增强镇区非农产
8、业集聚能力,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特色镇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重点工程一: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工程鼓励城区人口过10万的55个县(市)按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及镇区人口过2万以上的一般建制镇按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到2015年,40个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城区人口过20万;50个以上的建制镇镇区人口达3万以上。到2020年,耒阳市、宁乡县、浏阳市、祁阳县、邵东县城区人口过50万。其他规模较小及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市)城区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要逐步超过10万。6 构建完备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积极构建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区
9、域支线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综合航空运输网络,加快推进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等民用机场的改扩建和南岳、武冈等机场的新建。长沙黄花机场建成我省首个航空城和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张家界荷花机场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机场。推动构建长沙高铁枢纽,加快在建和已获批的客运专线、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线等项目建设,积极启动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到2015年,基本建成长株潭城际轨道。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出省通道、网络连接线、市县连接线建设,加快完成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已批高速公路项目,打通25条高速省际通道,抓紧做好一批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省形成以“六纵七横”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实
10、现相邻市州间以高速公路连通,所有县(市、区)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继续推进内河航运扩容提质,重点推进湘江、沅水高等级航道和岳阳、长沙等7个重要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岳阳城陵矶枢纽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改建千吨级以上航道500公里左右,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130个以上,加快长沙湘江航电枢纽、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等工程建设。三、 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作用8完善城市规划体系。贯彻落实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制定武陵山经济协作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郴州大十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邵阳东部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区域重大基
11、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镇总体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机制。每两年组织对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依法修改,合理调整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优化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分布。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综合交通体系,给排水,绿地系统,综合防灾减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发展事业,燃气、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物流、商业网点及市场设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制定。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一年内,相关专项规划及五年近期建设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完成审批。重点工程二: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工程统筹规划铁路客运专线、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的
12、空间布局,力求无缝对接。依托铁路客运专线、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半径一公里范围以内规划建设高强度、高容积率的城市综合体,积极引进企业资本和民间资金,重点发展商务商业、酒店餐饮、现代服务业、会议展览中心及职业培训教育、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5万人以上。 9强化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强力推进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约布置。2012年底完成50%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制定,2013年底全面完成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镇区(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或制定工作。省财政对村镇规划编制给予一定补助
13、。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要突出镇区(集镇)、村庄非农产业、路网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改善和优化,强化对各类建设活动的空间管制。大力整治当前村镇建设“散、乱、差”的状况,切实消除“一条公路两排房”的现象,充分展现乡村山水田园风光。到2020年,全省村镇的空间格局和建设风貌得到明显改善。10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科学把握城乡规划实施时序。城市、县城要严格按照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行动计划组织各项建设,消除“城中村”现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益。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水平。严格执行规划公示制度及公众参与制度,“十二五”期间,城区规划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和县城要建立规划展示馆,打造公众
14、参与平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 “一书三证”制度、城市“三区四线”管理规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依法查处擅自变更用地性质、调整容积率的行为。深入推进规划督察员制度,严肃追究地方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城乡规划的决策和审批行为。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11夯实城镇发展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城镇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大城镇吸纳就业容量。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园区。
15、支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开发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扩区调区,支持具备条件但尚未设立省级开发区的县(市)设立一个省级工业集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非农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产业园区转移集聚。推动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协调发展,实现产城融合,避免产业园围城现象。制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服从城镇统一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模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产业园区用地布局和结构,避免不同功能组团间相互干扰,生产性用地比例应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60以上。支持园区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严禁在园区内建设别墅
16、和高档商品住房。12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城市道路、车辆加油充电充气站、停车设施的布局,市内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衔接,步行、自行车交通与一般机动车、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2013年底前,县以上城市要完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制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机制,减少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负荷影响。重点工程三:城镇路网结构提质优化工程严格执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切实保证城镇各级道路的路网密度,严格把握各级道路的宽度,杜绝严重超出规范宽度要求的“宽马路”。城镇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避免深挖高填,积极保护原生态。科学渠化交叉路口,新建道
17、路建设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点,已建道路有条件的要逐步实施改造。特大城市要大力推动快速路建设,提高跨区通行速度。加强老旧城区支路改造建设,合理加大支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改造丁字路。严格支路建设管理,严禁小区建设挤占城市支路,已挤占的要责令限期恢复。到2015年底,地级市主次干道密度达4公里/平方公里,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确定公交车辆与其他社会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加强交通换乘枢纽及设施、公共交通场站、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建设管理,加快长沙轨道交通建设,特大城市探索建立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枢纽站点配置合理、通畅快捷的城镇公共
18、交通服务体系。到2015年,300万人、300-100万人和100万人以下人口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分别达到35、20和15以上。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和安全出行的问题。统筹城镇停车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到2015年,全省开发利用人防工程提供地下停车位30万个。交通换乘枢纽、公交换乘场站,宾馆、酒楼、商场,写字楼、营业场所、公共机构,要按使用需求配足停车泊位。新建小区的停车泊位要满足小区单位和居民的停车需求,现有小区要结合城市改造和综合整治增加停车泊位。清理恢复被占用的大型楼房、商场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实行对外开放服务。
19、提高城市道路占用费收费标准,实施分时、分段、分区域不同标准收取道路占用和停车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经营,逐步实现停车产业化。新(改、扩)建道路、交通设施、公共停车场、公共交通工具设置无障碍设施,已建成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满足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出行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建设,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开展公交接驳点步行改造,营造良好的自行车、步行交通空间。推广株洲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经验,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必须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进一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隔离设施和交通标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优先采用地下穿越的行人过街方式。13提升城镇供水能力和品质
20、。加强新建供水设施建设,扩大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增强城镇供水能力,确保供水能力适度超前城镇人口规模。推动城乡区域统筹供水,发挥城镇供水设施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乡镇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现有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提质改造,提高供水品质,降低管网漏损。加强城镇供水监测能力建设。加大二次供水管理力度,二次供水方式纳入工程设计审查范围,开展二次供水设施普查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2013年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已建排污口。严格生活饮用水源地周边建设项目的报批、验收工作。依法查处向饮用水源地倾倒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对环境风险隐患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综合整治,着力解决湘
21、江流域沿线城市枯水季节安全饮水问题。抓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中等以上城市都要开辟第二水源。开展东江引水工程可行性调研论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工程四:重要水源地保护和供水提质改造工程 加强东江湖、水府庙、株树桥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和环境整治,保证源水质量。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加快供水设施的提质改造,到2015年底,县城以上城镇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新的卫生标准,新增和改造供水规模648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供水管网长度1.08万公里,80%以上城市和60%以上县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4加快城镇燃气发展。全面推进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合理布局站点,完善燃气
22、输配系统。优化液化燃气储备站及供应站布局,推广瓶装液化燃气集中配送系统,减少瓶装液化燃气销售网点。统筹推进农村和集镇燃气发展,开展分布式能源试点和小城镇管道燃气供应试点。严格实行燃气经营许可,加强燃气供应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重点工程五:“气化湖南”工程大力发展管道天然气。到2015年,全省新建天然气省级支干线管道6条,天然气输气干管覆盖全省地级市和一半以上的县(市)。到2020年,全省天然气管网形成“四纵四横输气管道、五座液化天然气调峰站”省级骨架干网,实现“县县通”天然气,80以上城镇居民使用上天然气。15提升城镇电力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加强电力建设,重点建设攸县、托口、白市、永州、常
23、德等主力电厂,积极推进荆门长沙、酒泉湖南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提高城镇供电能力。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与改造,保证变电站、电力走廊及电缆通道的建设用地,促进电力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同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科技性。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构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干线传输网络。积极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率先推动长株潭建成宽带立体的高速信息城域网。建立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统一的建管体制框架,2012年率先完成长株潭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环长株潭城市群,2015年在全省推开。推进城市骨干信息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建制村“宽带通”工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推进 新型 城镇 实施 纲要 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1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