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军职篇 一总述东汉军制 东汉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即位于京城洛阳的禁军,前文朝官部分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卫尉下属的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统领一部分禁军,光禄勋下属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领一部分禁军,北军中候监管的五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城门校尉下属的各城门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此外还有像执金吾手下的二百缇骑、五百持戟,太子宫下属的太子卫率统领的太子宫卫士等,也算是零散的禁军。东汉禁军的规模小于西汉的禁军,这是源于光武帝在大致平定战乱后的大规模裁军。而且,东汉中央军的制度较西汉中央军的制度也多有不同,这在上文的各
2、处已经分别叙述过了。 地方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边境的郡国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其余郡国境内的军队则由太守统领。其实,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全国所有郡国都置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建武六年和建武七年,光武帝大致平定战乱后,开始大规模地裁撤地方和中央的军队,他让大部分内地郡国的军士回复平民的身份,以削减军事干支和恢复国内的资源生产力。只在位于国家边境的郡国仍保留都尉或属国都尉一职,用以统领边境的军队,关于属国或属国都尉会在后文详解。此后的东汉也延续了光武帝时的制度,所以东汉内地的常备军的规模较西汉大有缩减。地方上有叛乱的时候,会暂时设置都尉一职,叛乱平息后则省。汉安帝时,因为内迁在凉州、三辅一带
3、的羌人屡屡叛乱,所以又设置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裁撤地方上的常备军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削减了军费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并加强了地方上的生产力。其不利之处是降低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及时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叛乱,并给私兵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弊端在汉末黄巾之乱后尤为明显。由于重点在介绍官制,所以本文不做太多此类方面的叙述。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地方军由都尉、太守统领,中央军由各朝官统领,那将军、校尉之类的是干什幺的?在汉末之前,将军、校尉之类只有战时才会领兵,平时也就一挂名的闲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武散官。当然,要除掉某几个有特定职权的将军、校尉。汉末之时,由于
4、战乱连连,各地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所以产生了以将军、中郎将、校尉的身份领州牧、刺史、太守,或以州牧、刺史、太守的身份领将军、中郎将、校尉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州郡领兵制”,其在除王莽新朝外的整个汉朝都从未有过。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大概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阀地形成,而规定地方官和军职不得兼领。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马成被任命为中山郡太守之时,必须上还其先前所拥有的“扬武将军”印绶。同时,虽然没有了军职,但马成仍率领其原来的部属,这点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内地郡国由太守统领其境内的军队,而且各郡国境内军队的规模各有不同,有些郡国的境内屯有重兵,有些郡国的军队则羸弱不堪,军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上文中说州郡
5、领兵制是出于司马朗的本意,其实并不准确。地方官加军职大概可以追溯到初平元年、一九零年的讨董联盟,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而后领冀州牧。随后又有曹操行奋武将军,领兖州牧等。虽然这些官职都不是皇帝亲封,但各个军阀头上的职衔却大多名副其实。这些放在后文将军、中郎将、校尉篇再详细讲述。东汉的大致军职按在军队中的地位从高到低来排,依次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军司马、军侯、屯长、队率、什长、伍长,这些官职都可以称之为军吏,即现在的军官。 后汉书百官志一:“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
6、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战时,除了统领全军的总大将以外,其余将军各领一军,军是汉朝军队中最高的编制单位,人数从几万到几千不等。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说将军“有比公者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接近于三公。通典职官十七中说“后汉大将军、三公俸,月三百五十斛。”即大将军和三公的俸禄同为万石。又通典职官十七:“后汉官秩差次:此制初因其旧,以后钱谷兼给,其旧数增减不同,事具禄
7、秩篇。其太傅、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并不在此目。”又蔡质的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又应劭的汉官仪:“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可见骠骑将军的官秩在万石和中两千石之间,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的官秩应和九卿一样,为中两千石。其余杂号将军、度辽将军之类的官秩为两千石。中郎将的官秩为比两千石。将军手下还有军司马,官秩比一千石。此军司马不同于将军府署的司马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应为校尉或将军的副官。
8、军之下有部,部由校尉所统领,校尉的官秩为比两千石,部的人数大多为数千人不等。部之下有曲,曲由军侯所统领,军侯官秩比六百石,曲的人数不详。曲之下有屯,屯由屯长所统领,屯长官秩比二百石。上文五后面应该脱“十”字,同时代的管子中说到:“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可见五人制的单位为伍,而非屯,况且一“五人”屯长怎会和“百人一将”相提并论,所以应该是五十人为一屯。汉朝屯的规模我不确定是否为五十人。按中华军事职官大典,屯之下还有队,队的长官为队率,官秩比一百石。按尉缭子,五人伍,十人什以上,还有五十人队“属”和百人队“间”。汉朝大多承秦制,或许队率带领的是五十人队,而屯长带领百人队?关于部、曲、
9、屯、队的规模,暂时我还没有找到详细的史料加以考证。网上有人说:我认为这纯粹是属于自己脑补了,倘若汉朝有如此明确的编制,为何一干史书中都查证不到呢?当然也不排除我才疏学浅的可能,如果其他人有详细的史料补充,希望不吝赐教。 伍长和什长是前秦就已经存在的军职。也就是说军中最底层的编制为伍,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伍之上还有什,十人为一什,长官为什长。汉朝也存在这两个军职。汉官旧仪:“五人为伍,伍长一人。十人为什,什长一人。百人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为旅,旅帅一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以上卿为将军。”通典兵二载曹操的步战令:“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
10、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三国时期的军制不同于东汉。就以曹魏为例,上文所引的步战令中提到,伍长、什长之上有都伯。另外,都伯之上有百人将。可见,曹魏的底层军队编制为五人伍长,十人什长,五十人都伯,百人百人将。详细的放在以后三国篇再叙述。二将军 总述将军 将军即军将,军队的统帅。将军这一称号应该是由晋国在春秋中前期所创。通典这个说法似乎不太靠谱,魏献子名舒,是春秋后期晋昭公、晋顷公时的六卿之一,和晋国先王晋献公的年代相隔有一百多年,怎么也不可能和卫文子并为最早的两名将军。但将军这一称号确实是应该由晋国首创。 战国中后期,各国领兵的将领几乎都已经被称
11、为将军。像战国后期的四名将“起翦颇牧”,李牧、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白起为秦国的“上将军”,王翦为秦国的将军。战国末年,还出现了前后左右将军。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设置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汉武帝征讨闽越、东瓯、朝鲜、大宛之时,又设置了伏波、楼船、横海、度辽等杂号将军。汉武帝之后,前后汉还设置了其他名号的将军,但常规的将军号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其余的将军史书中都统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在汉朝和三国之时,只不过是史书中对常规将军号以外将军号的称谓,而非正式的官方称谓。而与“杂号将军”相对的“重号将军”则是南朝梁以后才出现
12、的称谓。三国志和其他有关三国的史书中,有些不知道名号的将军,就统一用杂号将军来称呼。如又如上文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杂号将军高于偏、裨将军。又上面引文中的这个杂号将军不是孙干的将军号,应该是陈寿所采用的史料中有脱字,故以杂号将军补之。 有人说重号、杂号的区别在于常置和不常置,其实不对,所有将军包括大将军在内都不常置。太平之时,天下间少有战事,自然将军也就无用武之地;而战乱之时,兵祸四起,以常规的将军号不够封有军功者,所以出现了诸多杂号将军。三国时,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应该都属于常规将军号,不属于杂号将军。大将军: 汉朝的大将军始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因车骑将军卫青大败匈奴,汉武帝派使者进封其为大将军
13、。汉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单于,大将军卫青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故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号上又加大司马,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以示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尊崇。卫青之后,汉武帝死后,西汉名臣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独揽朝中的军政大权,此时的大将军地位已经大大超过丞相。其后,汉成帝绥和元年,去掉了大司马的加官骠骑将军,大司马和骠骑将军分为两个官职,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汉哀帝建平二年,又废除了汉成帝时的制度,大司马后仍冠以将军号。汉哀帝元寿二年,又再一次去掉大司马的将军号;从此,大司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再无瓜葛,分别为独立的官职。 大将军是东汉的最高军职。
14、前文太尉部分说过,东汉的太尉偏文官,不领兵,且东汉的大将军大多数都位于三公之上。而大司马只在东汉初和东汉末的时候才设置,东汉初的大司马在建武二十七年被改名为太尉,东汉末的大司马加设于初平元年,位在三公之上,和大将军地位大致相仿,可能略低于大将军,参见建安元年曹操的大将军和张杨的大司马。三国的大司马普遍位于大将军之上,而大将军位于太尉之上。证明大司马位于大将军上的史料。证明大将军位于三公上的史料。又宋书中说,大将军司马懿迁为太尉之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妥,司马懿之所以被迁为太尉,是因为青龙三年的前一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蜀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再组织北伐,故魏明帝空置大将军一
15、职,调司马懿回京为太尉。司马懿之后无人继任大将军,也佐证了我的想法,直到曹睿病重托孤之时,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一八四年到一八九年,何进为大将军。一八九年,何进被宦官所杀。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列传:“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一九六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三国志魏书一:“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一九六年,曹操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自己则居司空兼车骑将军之位。三国志魏书一:“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这一
16、点后汉书献帝纪中的记载上面的引文有出入。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三月,袁绍自为大将军。”时间不同,三国志中为一九六年十月,后汉书献帝纪中为一九七年三月。三国志中是曹操让大将军给袁绍,后汉书中袁绍为自称。而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列传:“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邺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和三国志的记载相符,可见献帝纪中的记载为误。又后汉书注引献帝春秋:“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之邺,拜太尉绍为大将军,改封邺侯。”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记载:“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暹与董承并留宿卫。”韩暹为大将军应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 官职 爵位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1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