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构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例说 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直到西汉末年,
2、刘歆修七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在周礼保氏注中将这六书名目及次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才在叙中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许慎又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依刘歆的次第。 刘歆七略: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以后一般采用
3、的名称及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几点说明: 第一,汉字非一时一地一人创造,故非先有六书而后造字,而是先有汉字,后有人总结出造字之法。 第二,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 以下分别说明“六书”: 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字如日月山水人手目,木鱼虫鸟马牛弓。其他再如车、虎、止、又、女、行、贝、鼎、皿、页、眉、文、州、瓜、果、龟等。 象形字可分为两类: 1、独体象形象形正例:车、牛、犬、女、贝、鼎、皿、目。 2、衬体象形象形变例:页、眉、须、果、瓜。 前者也可以称为绘形象物,后者也可以称为烘托
4、显物。 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车就画一辆车的形状,马就画一匹马。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复杂的事物更难以象形,所以靠这种方法造字,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说文里有象形字264个。 山1535父簋)鼎)壺)冊0308尊)簋)簋)閉簋)鼎)兌簋)鬲)0434鬲)伯鬲)鬲)小仲鼎)父鬲)姜鬲)父鬲)鬲)鼎)寶鼎)有司鼎)伯鼎) 臣鼎)伯鼎)伯從寵鼎)鼎)鼎)鼎)鼎)鼎)鼎) 眉0584天0003卣)簋)簋)侯盤) 隹0598臣邑斝)冊大鼎)貿鼎)簋)簋)鼎)父簋)簋)簋)盤)句)壺)中盤)簋)辛觶)鼎二)虎:0773衛鼎)伯簋)象1596 魚1878鼎)爵)卣)父癸鼎)癸魚卣
5、)觚)從鼎) 爵0832壺1683壺)壺)走馬嘉壺)喜壺)姬壺) 箙0718庚鼎)須1487)貿鼎)臣簋)簋)伯簋)頌簋)嘉壺)馬)亞臣)犬1623龍1887龍鬲)蠆2135鉦) 龜2148戈2029文)簋) 且2272 耳尊) 己爵)且丁觚)且丁簋) 簋)盤)鼎)鐘) 指事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如:上下本末甘天刃,一二三四亦十中。再如:寸、朱、厷。 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符号性的,如:上 、下 、一、二、三、亖、五 。 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本 、末 、朱、亦 、刃 、寸 、面等
6、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树干、腋窝、刀刃、寸口和脸面等意义。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极少。说文里只有129个,汉代以后没有再用此种方法造指事字。 会意 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例如:武兵伐寇休见牧,北囚兼步莫相从。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如:林、比、众、品。一类是异体会意,如:逐、取、夹、益。下面分析一些例字: 武 小篆 止戈为武,意为行人荷戈出征,非止息兵戈之义也。 信 小篆 说文:信,诚也。老子八
7、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言必信,行必果”言而由衷。 走 说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走0171走馬嘉壺)步 说文 甲 金 楷 说文:“步,行也,从止、相背。”0195 北 甲 金 说文 隶 说文:“北, 也,从二人相背。”徐灏注笺:“北、背古今字。”集韵:“北,违也。”唐兰释四方之名:“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 莫 甲 说文 隶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惠栋读说文记:“当作茻亦声。 ,今作莫,俗作暮。”寇 甲 金 说文说文:
8、“寇,暴也。从攴,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攴在宀下,会意。” 塵 说文:“ 鹿行扬土也。”集韵:“ ,塵,说文鹿行扬土也。或省,俗作尘。” 叵,说文新附作 ,反可为叵,不可也。说文新附:“叵,不可也,从反可。” 寒 说文作 ,“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按从茻与艸同义,仌即冰之古文。 折 说文艸部, 说文篆文 说文籀文 说文:“折,断也。从斤断艸”隶省作折,从手。 0085 簋)子孟姜壺) 兵: 、 得0274父庚鼎)王鼎)三字衛簋)衛簋)簋)鼎)尊)屰0315為甗)師子大孟姜匜)簋)鼎)山王兆域圖)勺)鐘)鼎)取0464簋)伯簋)鼎)公鼎)鼎)伯鼎)盉)鐘)受且丁尊)差)瓜君
9、壺)射0868游1104父壺)山王壺)平鐘) 旅1108土尊)鼎)咢父簋)諫簋)弔)鼎)伯)父甗)二)斧壺)尊)旅尊)伏尊)尊)仲鼎)鼎)家1182簋)公鼎)簋)壺)君啟舟節) 卿1511鼎)子斿鼎)盉)簋)簋)公父)彝)沙1818以义会意,是指由两个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例如: 凭:说文:“凭,依几也。从几从任” 劣:说文:“劣,弱也。从力、少。” 扁:说文:“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暑门户之文也。”此义现在用“匾”字表示。 尟:鲜少之“鲜”的本字。说文:“尟,是少也从是、少”“尟”有异体字作“尠”从“甚少”会意。“尟”“尠”现在都已并入“鲜”字。 昶:
10、说文新附字:“昶,日长也,从日、永会意。” 甦:苏醒之“苏”或作“甦”,从“更、生”会意,现在已经并入“苏”字。 楞:边棱之“棱”的异体。 此外像耷、尖、尜、尘、甭、孬也属于这种造字方法形成的字。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说文里会意字有1254个。 形声 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注:“以事为名,谓半事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成其名。” 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表示形符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 声
11、符表示该字的读音 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例如:杞、问、物、江、裹等等。 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语言中凡是无物可指、无形可象、无意可会的词,都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新字来记录。说文里有形声字7706个,占绝大多数。例字:溯觀漢字源頭遠,撫膺浩歎蒼黔功。另如:村、淚、氫、鐳、鈦、鳩、案。 形声构成的原理是音义两合。但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即有些形声字是后起字,是从原有的较古远的字为了区别加旁而成的。具体讲有两种情况: 1、加意符构成今字: 如益溢 它蛇 然燃 云雲 止趾 莫暮 食蝕 采彩 取娶 辟避 昏婚 其基 辰娠 景影 禽擒 2、加声旁构成今字: 如食饲 自鼻 网罔 在
12、形声字中,形旁表示的是字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因此对于形声字的形旁应予重视,对一些常见的形旁应予以理解记忆。如贝、言、金、木、纟、辶、阝、口、欠、心、扌、氵、竹、骨、彳、彡、灬、宀厂、广、廴、 、 又、攴、户、女、弓、斤、王、酉、门、鬥、页、鸟、隹、车、穴、走、耳、皿、豆等,对正确理解形声字都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汉字构造,我们有以上四类就基本可以说清了。但六书中还有转注、假借两类,这里也简要解说一下。 转注 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史上对转注的解释分歧最大,大致有形转、声转、义转三说。其中清代戴震、段玉裁等人的互训说影响较大。 1、江声六书说:“建类一首”指说文同部首,
13、“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就是说,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2、戴震六书论:“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转注就是互训。 3、朱骏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清人曹仁虎也曾对转注有所论述。他在转注古义考里说:“夫说文考、老之说,最为古义。晋唐诸儒,皆遵守之而无有异说。然则欲定转注之义,仍当以说文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既曰建类一首,则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异者,非转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则必其字义之相合;而字义殊者非转注也。说文于转注特举考、老以起例,而考字从丂得声,则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别者,非转注也。”曹还订出转注的三个条例:形通、义同、
14、音近。 转注是文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转注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同一事物,甲乙两地异名异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异形异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转注字的字形特点:转注字之间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桥与梁都在木部,呻与吟都在口部。转注字的字义特点:转注字之间含义相同,如考与老可以互相训释,是同义词。许慎列举考、老二字,有以下特点:同一形符,二字音近,二字为同义词。根据说文,其他的转注字如:迎与逆、妹与媦、邦与国、顶与颠、讽与诵等等。因此,今天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为:转注指具有同部首、同音、同义关系的一组字之间的关系。如顶、颠;蓧,苗;咽、嗌;舟、船、舸。 章太炎在国学略说小学略说里对转注
15、、假借有精辟的论述:“假借之与转注,正如算术中之正负数。有转注,文字乃多;有假借,文字乃少。一义可造多字,字即多,转注之谓也;本无其字,依声託事,如令、长是,假借之类也。转注、假借,就字之关联而言。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就字之个体而言。虽一讲个体,一讲关联,要皆与造字有关。如戴氏所云,则与造字无关,乌得厕六书之列哉!” 假借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指某词有音无字,便借同音之字代替。 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创制毕竟迟滞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多寡与词语的多寡毕竟不能完全对等。因此当有的词语没有对应的文字来记录时,人们就想到了借用已有的同音字的办法。这就是“本无
16、其字的假借”。比如古人已造了一个“求”字,本义指皮衣。而又有“要求”的“求”这么一个概念,无法造字,便借这个“求”来表示。这样就造成了一字表示两个词的情况。后来为了区别,便另造“裘”字来表示皮衣的意思。再如秦汉时设立郡县,一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的称“令”,就是借“发号施令”的“令”字;万户以下的称“长”,就是借“长远”的“长”字。又如“族”本指箭头,俗作“族类”之“族”;“戚”本指一种大斧,俗作“亲戚”之“戚”;“来”本指小麦,借作“来往”之来”;“而”本指颊毛,借作连词或代词;“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词或代词;“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词。上述假借,都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也可以
17、说是不用造字的造字法。至于本来已经给某词造了某字,但写字人临时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则属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 关于“令长”二字,说者意见不同,一般认为此二例字未当,因为它们的情况是引申而非假借。但也有人认为广义的假借也可包括引申,即将假借分为引申本义的假借,以及纯粹借音的假借。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把假借只理解为无意义联系、纯粹借音的假借。 假借不直接造字,但它往往间接地造字,即通过假借迫使相关的词造出新字,如益、暴、奠、其、求、孰、然。 六书中的假借与具体文章中的通假字不同。二者相同的是借字表词,但根本上不同的是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章太炎在文始中说:“若本有其字
18、以声近通用者,是乃借声,非六书之假借。”这里的借声是指通假,我们后面详谈。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假借字之例: 来,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周代一种“瑞麦”;被借为“行来”之“来”。 乌,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孝鸟也”,即乌鸦;被借为表语气的“乌呼”字。 朋,是个象形字,是“凤凰”之“凤”的古文;被借为“朋党”、“朋友”字。 韦,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相背也”(后来写作“违”);被借为“皮韦”字,表示熟牛皮。 而,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须也”,即男人脸上的胡须;被借为虚词,可作连词、代词、语气词等。 权,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黄华木也”,即一种开黄花的树;被借为“权衡”字。 新,是个形声字,本义是用斧斤伐木
19、;被借为“新旧”字。 难,是个形声字,本义是一种鸟名;被借为“难易”字。 易,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蜥蜴”;被借为“难易”字。 容,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盛受”;被借为“容貌”字。 冯,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马行疾速;被借为“依冯(凭)”字和姓氏。 然,是个形声字,本义是“燃烧”;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连词等。 之,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出也”;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助词等。 其,是个象形字,本义是“簸箕”;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语气词等。 所,是个形声字,本义是“伐木声也”;被借为“处所”字,又借为虚词用。 则,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等画物也”,即“科则”、“准则”;被借为连词用。 是,是个会意字
20、,本义是“正见”;被借为代词、判断词用。 若,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择”;被借为动词、代词用,表“如”、“你”之义。 夫,是个象形字,本义是“丈夫也”,即成年男子;被借为虚词用,可作语气词、代词等。 何,是个形声字,本义是“担”(用肩膀挑);被借为疑问代词。 耳,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耳朵;被借为句末语气词。 邪,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邑名;被借为语气词。 翁,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鸟的颈毛;被借为“翁姑”字。 族,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箭头(后来写成“镞”);被借为“宗族”字。 戚,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大斧;被借为“亲戚”字。 衰,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防雨的蓑衣;被借为“衰微”字。等等。 “六书”小结:“六书”是
21、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清代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性质。“四体二用”说认为:“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四体二用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只有几百个,但它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
22、北、休、卧、及、众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我们还必须了解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指事字129个,象形字264个,会意字1254个,形声字达7700个,占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个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 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少,倘若没有假借方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据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竟占90%;同时,它又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本为名词,指“簸箕”。当它借作代词或语气助词之后,只好为本义再造“箕”字。 二、六书评议 对许慎六书说,历代也有许多的诠释
23、和质疑,有些学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理论上的漏洞和举例的乖舛。比如唐兰先生在举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说:“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以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三书说”,即“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声文字”。但是,他的“三书说”以及陈梦家的“三书说”,还有刘又辛的“三书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六书说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学说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仍未得以通行。 分析六书说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
24、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类别界说不够清楚;五是举例也有不够精当之处。 因此六书说存在一些不够完善和模糊之处,需后人加以修正和补充。尽管如此,“六书”说在文字学史上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六书”理论的创立,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揭示了汉字主要的造字规则和用字方法,基本上符合汉字的实际,所以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它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近代科学的进步和考古资料的发现,在六书说的启发下,汉字的研究正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 三、汉字形体变迁对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从商代甲骨文
25、算起,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除了上面说过的笔势及书写风格的变化之外,还有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等。这些变化都会给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有必要分析汉字形体变化主要有那些方面。 汉字形体变化的规律性 1、简化与繁化:简化包括笔画形体的简化和构字部件的简化。前者如鸟、马、鱼、牛、年等,由图形化而线条化、符号化;后者如车、雷,由多部件变为只有代表性部件。现代简化汉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简化相反的一个表现是文字的繁化。例如:齿、戉钺、艸草、气氣、采採、冎骨、益溢、尉熨等。 2、分
26、化与同化:新词语不断产生,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说文:“西方色也。”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诗曰月出皎兮”;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析声。”再如“母”,假借为否定副词,为了区别,分化为“毋”。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先生在汉字形体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27、。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分化是主要的,是主流;同化则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3、循化和讹化。循化是指汉字字形在变化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整体性演化的情况。就绝大多数的汉字而言,它们虽然经历了字体的演化、笔画的改易、部件的简化、位置的变换等等变化,但它们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例如:羊、马、木、牧、竹、支等,它们始终保
28、持着原有字形与字义的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系统性、有规律可循的的特点,是汉字字形变化中的主流,也是我们今天仍能根据字形分析字义的有利条件。 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讹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又如耻,本来从心从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说文“辱也”。隶变后分化为二体,其一讹作从耳止声的形声字。其实应从心从耳,人有耻辱感才面红耳赤。又如企,金文是独体象形字,隶变后讹作从人止声的形声字。当然,因讹变而致误的汉
29、字只是极少数。 分析汉字结构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要返回繁体甚至古文字字形,注意小篆与现代汉字写法的变化大多是隶变和讹变引起的。 王、玉:理、班、珏所从的“王”,其实是“玉” 月、肉、舟:明/肝/服前朕俞 热、燕、馬所从的灬 有的是隶定或楷书写法的变化。如:莫、莽从茻;秉从又持禾;及从又从人;布从巾父声;徒,小篆从辵,土声;表从衣、毛;责从贝朿声;步、降、陟;门本作門,向本象窗户形;阜作阝,邑作阝。 有的字作偏旁部首后变小。如:尚裳、党、棠;衣被。 有的因所居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狗/獘;烧/烈/尞;拇/掌/承/ 失 2 注意声符和形符的位置 左形右声,如:涕洛汝松鲋防钱滴稍骸。这一类最为常见。
30、左声右形:都鄙影彰彩鸡雉朗颜 上形下声:旻屈苖景苹零茗爸菜 上声下形:吞召紊裳布蠹堡盅资 声符在角:麋旗還 形符在角:颖栽裁 内声外形:固圆裹裏衷衢 内形外声:闽闻哀雠 3、注意形声字和声符古今声音的变化。 一般是韵母变化小,从韵母上辨别是否形声。如堂、裳从尚声,感从咸声,患从串声。但韵母也有变化:怕:白、悼:卓;溺:弱;悠:條;竭、歇:曷;野:抒:予;襍:集。 声母变化较大:德:直;春:屯;悲:非;禅:单;姚:桃、逃;惕:易。 声调变化也较大:闻、闷、惭、怙。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7亦声字 8右文说 二、举出五个象形字五个指事字,并指出其
31、本义。 三、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将下列形声字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 時 績 濃 牘 嬾 憭 播 鴻 敏 頭 曩 昱 暑 髪 其 筍 察 鼐 糵 綱 特 然 基 娶 漿 悲 辮 辯 瓣 風 問 匱 術 圃 閭 旗 诗 责 修 颖 闻 疫 1上形下声: 2、上声下形: 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 5、外形内声: 6、外声内形: 四、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眉 碧 它 秋 防 解 亦 见 塑 膏 蹄 字 原 郎 额 心 息 颇 胡 武 集 益 朱 大 母 析 习 卒 降 夜 逐 甜 表 莫 吕 理 前 雨 甘 让 来 利 之 责 寒 及 访 止 兵 交 光 旨 信
32、酰 暴 隔 除 佞 果 第二节 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 在上一节中,我们谈到,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讨论汉字的结构,不能不涉及有关汉字造字的理论传统的“六书”之说。 一、“六书”的名称及功用 “六书”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流传。最早提到“六书”的古籍,是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贵族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段话告诉我们:周代的小学共上六门功课,即礼、乐、射、驭、书、数这“六艺”。“六书”是这六门功课中的一门。“六书”的“书”,本是“书写”之义,后来也指写出来的字。
33、“六书”应当是识字课,即向小学生讲授已造之字的形体结构及读音含义,使小学生识得,相当于现代的语文课。但“六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周礼中没有具体说明。 到了汉代,有三位大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了解说。第一个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第二个是郑众,据郑玄周礼注所引,郑众认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第三个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指出“六书”的名称,而且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
34、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对“六书”名称的解说,虽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名称,一般采用许慎的说法(只有“形声”一名有时也称“谐声”);而对于“六书”的排列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说法。这样,对“六书”的名称和次序,人们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说法,即:(1) 象形;(2) 指事;(3) 会意;(4) 形声;(5) 转注;(6) 假借。 汉书艺
35、文志把“六书”看成是“造字之本”,即造字的根本之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再进行造字的。因为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集体的创造;到殷商的甲骨文阶段,汉字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字;而“六书”之说直到春秋时期才出现。“六书”实际上是后人在分析了相当数量的已成之字的基础上所归纳出来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因而它一旦被总结出来,就被用来作为学校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并被用来指导再造新字。事实上,在“六书”说提出之后所创造的大量新字,都是自觉地按照“六书”理论、特别是“形声”之法创造的。因此,把“六书”称为汉字的造字理论,是恰当的。 二、“六书
36、”的定义及其分析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所下的定义,奠定了汉字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最有权威性。后人几乎都是围绕许慎的定义,来阐释汉字的结构特点和造字方法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造字”角度,结合具体字形,对许慎的“六书”定义作一具体分析。 1 象形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二字,是动宾关系,“象”是“摹拟”、“描摹”之义,“形”是外界物体的形态、形象;“象形”指“描摹外物形象”的造字方法。“诘诎”是“曲折”、“屈曲”之义。许慎的意思是:“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描画那个外界物体,笔划线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象形造字法的特点
37、,是直观摹拟人眼能够看见的、有具体形象的外物。 象形法造出来的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独体,一种是合体。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眉从目而以象其形,箕从竹而以象其形,衰从衣而以象其形,畴从田而以象耕田沟诘屈之形是也。独体之象形,则成字可读;附于从某者,不成字不可读。” 象形字中独体占绝对多数,它们是完整、单独的形体结构,不可以拆开来分析,如“羊”、“牛”、“手”、“山”、“鸟”、“隹”、“鱼”、“刀”、“人”、“大”、“子”、“女”、“牙”、“爪”、“井”、“毛”、“文”、“心”、“户”、“戈”、“斤”、“目”、“
38、又”、“木”、“犬”、“皿”、“矢”、“禾”、“瓜”、“水”、“它”、“田”、“矛”、“臣”、“自”、“肉”、“米”、“臼”、“网”、“衣”、“舟”、“耳”、“虫”、“角”、“豆”、“贝”、“身”、“豕”、“豸”、“车”、“虎”、“鹿”、“兔”、“象”、“鼠”、“燕”、“龟”,等等。 象形字中合体很少,它们是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象形笔划,表示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这些附加的象形笔划,不能单独成字。例如,“果”的下部是个“木”字,上部似“田”的部分,实际上是画了一只果子的俯视图形,表示它是长在“木”上的果实。又如,“巢”的下部是个“木”字,中部是鸟窝的形象,上部像三只站在窝上的鸟形;这个
39、字的意思是:筑在树上的、鸟所住的窝。再如,“朿”的意思是树上所长的刺,字形从“木”,中间部分是刺的形状,等等。 象形字的数量虽然只有几百个,但它们是汉字的构成基础,是创制成千上万个会意字、形声字以及部分指事字的基本要素。 2 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二字,是动宾关系,“指”是“指明”、“指出”之义,“事”表示“具体的含义”;“指事”是“指明具体含义所在”的造字方法。“视”是“看”的意思,“识”表示“认识”、“识得”,“察”表示“仔细审察”、“细致地察看”,“见”表示“看出”、“领会”之义。许慎的意思是:“指事这种造字方法,就是人们一看到所造的字的形体就能
40、识得,经过仔细地辨认审察,就能看出或领悟到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许慎这几句话,是从人的认识的两个阶段来说的:“视而可识”是感性认识阶段,强调对字的外部形体的感知;“察而见意”是理性认识阶段,强调对字的意义内涵的领会。指事造字法的特点,是以“象形”的手段,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概念。 指事造字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造字,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 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符号的指事字比较容易理解。如“刃”字是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之所在;“亦”(腋)字是在“大”(即“人”)字的两侧加两点,表示“腋下”之义;“寸”字是在“又”(本义为“右手”
41、)字下面加一点,表示靠近手腕的“寸口”之义;“叉”字是在“又”字中间加一点,“象指间有物”(段玉裁语),表示“手指与物相错”之义;“朱”字是在“木”字中加一笔,表示“朱”本指“赤心木”;“立”字是在“大”下加一横,表示人站在地上;“旦”字是在“日”字下加一横,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即“早晨”之义;“血”字是在“皿”字上加点,表示古代盟誓时滴入“皿”中的鲜血,等等。 用纯粹抽象符号表示的指事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上”字的篆文字形,是在一长横上面加一短横,表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字则是在一长横下面加一短横,表示乙物在甲物之下。又如:“一”、“二”、“三”、“四”(甲骨文“四”是在
42、“三”字下面再加一横)等字,也都是纯粹符号性的指事字。 前一种指事字,虽然带有抽象符号,但从整体上来看,它们仍然是象形字。后一种指事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们把外物之形在头脑中抽象化之后描摹出来的形象,如“上”、“下”二字中的长横、短横,泛指任何具体事物。因此,段玉裁指出:“指事亦得称象形。” 关于“指事”与“象形”的区别,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讲得十分深刻:指事字是“象人意中之形”,而象形字则是“象人目中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赅众物,专博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赅之物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 指事
43、这种造字法,能产性最低,因而指事字最少。但指事字也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成要素,是汉字孳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3 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二字是动宾关系,“会”是“会合”、“汇合”之义,“意”指字的含义;“会意”是“会合两个或几个字的含义,以成一字之义”的造字方法。“比”是“并放”、“紧挨”、“紧靠”的意思;“类”即字类,这儿指两个或几个字形;“谊”在后代常写成“义”(“谊”是古本字,“义”是后代通用的假借字),是“含义”的意思;“以”,用以,用来;“见”,即“显现”、“显露”;“指撝”,义同“指挥”,这儿表示“所指向的新意义”。许慎的意思是:“会意这种
44、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会意造字法的特点,是强调显示出新造字所要表达的概念(其中有许多是抽象概念)的意义。 会意法所创造的新字,就其结构而言,有同体组合(即“同文会意”)和异体组合(即“异文会意”)两种情况。 (1) 同体组合 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例如,“友”由两个“又”(右手)组成,表示双方友好;“并”由两个“立”组成,表示两人并排站着;“从”由两个“人”组成,表示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身后;“棘”由两个“朿”组成,义为“小枣丛生者”
45、(“棘”树有刺,故从“朿”);“珏”由两个“玉”组成,“二玉相合为一珏”;“轟”由三个“车”组成,义为“群车声也”;“吅”(音)由两个“口”组成,义为“惊呼也”或“众人并呼”;“品”由三个“口”组成,义为“众庶也”即“许多人”; (音)由四个“口”组成,义为“众口也”。其他如“林”、“森”、“晶”、“淼”、“磊”、“比”、“众”等,也都是这类会意字。 (2) 异体组合 异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例如,“看”字由“手”和“目”组成,用“手”搭在额头为“目”遮阳,是常见的远看动作;“见”由“人”、“目”组成,义为“看见”;“牧”是“放牛”、“放牧”之义,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手持棒条(即“攴”字)赶“牛”;“罗”是用网捕鸟之义,甲骨文字形由“网”和“隹”(“鸟之短尾总名”)组成;“取”由“又”、“耳”组成,本指割取战俘左耳;“逐”由“辶”、“豕”组成,表示一个人在追猪;“为”的本义是“役象”,甲骨文字形由“又”(或曰“手”、“爪”)、“象”组成。其他如“囚”、“监”(本义是一个人对着盛了水的“皿”照看自己的形象,即“照镜子”)、“信”(一个人讲话要守信用)、“武”(由“止”、“戈”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1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