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docx
《水龙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龙吟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
2、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仿照这个句子写了一段话: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是历史上最落寞的时代;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尊重、选拔和重用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南宋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了英雄却又扼杀了英雄的时代。我想,宋代的统治者如果能重用那些忠臣英雄的话,宋朝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缺钙的王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既是英雄又是词人的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
3、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
4、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1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4、生尝试着带着感情齐读。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秋江、远山、落
5、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站在高处,面对浩渺的江水,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自己的千古之叹?。 明确: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
6、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故国沦丧的痛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龙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1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