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docx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民间针灸疗法研究 董氏奇穴 065013348 护理133班 吴凡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山东省平度县人董公景昌先生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
2、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骊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
3、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董氏奇穴的理论依据在于,董氏认为奇正相通,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间 针灸疗法 研究 董氏奇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0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