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docx
《民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俗研究1、用精神分析理论简单分析小红帽的故事。 答:精神分析理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无意识理论、性理论、梦的理论和文明观。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精神层次。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的是原始的自己,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弗洛伊德将人格阶段分为: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情结、生殖崇拜期。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假定无意识领域的存在,才能够合理地解释人们的
2、精神生活无意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在性理论部分,性的内容包括一切与“爱”字相关的本能和生物的本能的性。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个:快乐原则和死亡本能。快乐原则的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追求一切快乐的欲望。死亡本能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性理论对文化,包括艺术、文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梦的理论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心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梦的材料是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情,梦选择的原则完全不同于清醒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被忽视的小事,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的左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无意识中的欲望以伪装的方式,绕
3、过前意识的检查,趁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梦的运作过程有凝缩、转移、投射、戏剧化、润饰。文明观理论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是与性本能相对立的。而神话等同于梦,因而神话的内容即无意识愿望的达成。神话的产生类同于梦的运行机制。神话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关系密切,必须放置在其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文化的特点会表现在神话的内容上。神话的目的是无意识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小红帽故事之前,我们首先确定小红帽的故事的文本:小红帽在妈妈的嘱咐下去外婆家看外婆,在路上贪玩摘野花,遇到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骗知她的目的,决定把外婆和小红帽都吃了。它先偷跑到外婆家把外婆吞吃了,然后装扮成外婆,等小红帽到
4、达后又把小红帽吞吃了。猎人发现了大灰狼,并且用斧子把大灰狼肚子划开,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并在大灰狼肚子里填上石头,把伤口缝合上。大灰狼摇摇晃晃去喝水终于因为肚子太沉了坠到河里死掉了。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小红帽故事反映了口唇期的后遗症和男性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嫉妒。大灰狼这个经典形象在精神理论中被认为是成熟的男性,大灰狼吞吃奶奶和小红帽,从而得到了口腹的满足,其实这是口唇期后遗症的一种反映。同时,在故事中大灰狼象征着男性,小红帽象征着新生命,从狼肚里里剖出小红帽,反映了男性对生育能力的幻想,并且强调男性创造女性。用刀切开肚子生育孩子,表明男性试图通过排泄创造新生命,创造世界。但大灰狼生产的结果是死亡,
5、这又表明了男性对生育结果的恐惧。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节,离不开当时的男性主导价值观、女性附属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男性希望主导一切,但是在生育这一方面他们无能为力。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故事,达成了他们的无意识愿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神话故事、文化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神话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关系密切,必须放置在其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同时分析神话故事里的无意识愿望时,也不能离开当时的文化,因为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文化本身就是对无意识的弥补方式,是无意识驱动表现的一种方式。 2、面对小红帽的文本,进化论学派和比较神话学派在分析思路、方法和结论上会有什么异同。 在分析思路上以泰勒为代表的进化论学派和以
6、缪勒为代表的比较神话学派都对神话的起源、传播、发展以及变异过程进行了研究,二者都属起源研究,并且二者也都从语言的角度对神话进行了分析。但比较神话学派认为神话是衰变语言的产物,语言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对神话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其分析思路是从语言疾病说的理论出发,认为古人对创造神话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只是比较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这里所谓的自然现象多半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运行规律有关。而人类学派则认为语言的误解在神话的进化中只不过扮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神话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某种思维状况的遗留,相应的语言现象是思维的反映,原始社会的神话多半是根据现实而明显的类化。故其研究神话的思路是
7、从文化进化说和残余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信仰的早期形式是万物有灵论。从“心理一致说”的角度分析神话的相似性。故在面对小红帽的文本时,比较神话学派会更侧重于研究故事的词汇,倾向于认为小红帽描绘的是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而进化论学派会更侧重研究故事背后的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倾向于认为小红帽描绘的是原始人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感受。 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神话学派和进化论学派都比较注重文本,很少进行田野调查。比较神话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同一语系内语言之间的比较来探讨神话的起源及意义。而人类学派对神话的研究方法有1)比较法;(2)残存法:(3)统计法。他们认为现代的文明人是由野蛮人进化而来,这两类
8、人的思维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他们主张用人类学的方法“取今以证古”。与之相关,他们又认为未开化民族的神话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也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未开化民族的神话,并以之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相比较,便有可能追寻人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进行轨迹。另外人类学派对神话的研究还强调广泛占有材料,因为材料愈多,统计的结果就愈正确。 故比较神话学派得出的结论是神话是“语言的疾病”,与语言的特性,包括“词性”“一词多义”“多次同义”“隐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神话的产生主要是后人把前任遗留下来的名词相混并误用的一种结果。神话是语言发展某阶段中,人们试图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字资料的一种尝试,可以说
9、是后人的一种“妄想”和“空谈”。神话的核心以及神的原初概念,归根到底总是太阳。他们认为小红帽是来源于神话而形成的故事。小红帽因为在文本中尤其强调了她的红色帽子,被比较神话学派认为代表的是被恶势力吞食最后又被吐出来的太阳,而狼被看作是吞食太阳的恶势力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小红帽描述的是一幅日食的自然景象,他们还认为,之所以会发展成小红帽这样的文本故事,全在于象征手法和具体化之间的混乱误用,导致了古今人理解上的不一致。而以泰勒为代表的进化论得出神话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野蛮时期的产物,万物有灵论是其产生的基础,神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原始人所做的对世界的最早探索,是人类求知欲的最早表现。神话就是古代社会
10、与文化的“残余物”,随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退化”为传说和故事。因此,他们认为小红帽最初的文本描述的原始人对最早的冬春交替的看法。在小红帽中,他们认为小红帽指的是美好春天,是生命的象征,狼指的是与生命相抗衡的冬天。故事描述的过程表达了原始人认为冬春交替就是春天和冬天搏斗,最后春天获得了胜利的看法。这个故事反应了原始人对四季交替的观察和探索,认为冬天和春天等其他万物都具有人一般的性情。 3、通过对小红帽故事的文本分析,介绍神话仪式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仪式学派属于起源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神话的起源及其相似性问题。其中弗雷泽偏重巫术,他认为越是野蛮阶段,其对男女关系越要求高。并不是所
11、有地区都是从母系时代发展而来的。因而对人类学派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早期的人类不需要神话,只有仪式,仪式,大多数情况下为巫术仪式,是人类实践和观察的结果,人们试图通过举行某种仪式来促进希望的事情发生,阻止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而仪式失败会让大家怀念前任巫师,仪式的多次失败使人们怀念古代。对巫术频繁失败的失望,使人们怀疑巫术,出现由多神一神进入宗教阶段。神话形成于从巫术进入到宗教过程。神话的内容都是对过去巫术的总结,怀念以前巫师,将其神化,又为宗教里神的出现合理性奠定了基础。仪式过渡到宗教是以仪式的失败作为代价的。他们认为野蛮时期世界各地的巫术是一样的体现在仪式上是一样的,从而对神话的相似性给出
12、了解释。仪式都有三个步骤即分离,通过,再进入。早期的神话多侧重于描述以往的成功和失败的仪式,以前仪式主持人的虔诚和献身精神。此时,神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为现行的仪式树立典范,二是确立一个仪式评价的标准。弗雷泽认为神话和仪式关系密切,或者说神话源于对仪式的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仪式在前,神话在后。以小红帽的故事为例,仪式学派认为这是一个描述原始人在冬春交替时节举行的仪式文本。其中扮演小红帽的年轻女子头戴玫瑰花冠,象征着春天,她被狼吞出是仪式里的“分离”;狼象征着冬天,猎人象征着原始人,猎人杀死了狼是仪式里的“通过”,代表猎人驱逐了冬天;而小红帽被救出来,则是“再进入”代表着春天的到来。这跟仪式
13、学派认为早期仪式的目的是一致的,都表现了原始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仪式来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阻止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 4、通过俄狄浦斯的故事,解释一下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神预言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了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尔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弄瞎了自己的双
14、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后来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推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如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 俄狄浦斯情节又被称为“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即俄狄浦斯情节阶段。其特点是儿童开始从外界寻找自己的“爱恋”对象。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是通过“吃”和“排泄”来获得快感的。儿童选择的第一个“爱恋”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同时他们的视线中也就出现了第一个假想的“敌人”父亲。所以。儿童心中就产生了一种“杀死父亲,独占母亲”的念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只是一种
15、幻觉因为是产生于幼儿时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成功的度过俄狄浦斯情结,并把这种情绪压抑到“无意识”当中,所以我们基本上想不到它,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精神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消失了。实际上,俄狄浦斯情结会时刻寻找进入人们意识的途径。后来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扩展,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在事实上包括一切核心家庭引起性欲和侵越性情感的所有可能性。即不仅包括“杀父取母”情结,还包括“杀母嫁父”情结等等。 总之,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归结为一种文化进化的必然,人类原初受到压抑又要寻求发泄途径的性与侵略的冲动在人们的无意识中一直存在,要借由种种途径得以表达。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人的生物性进化过
16、程,导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的人中间。 5、什么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举例说明。 答:二元对立概念是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的产物,人们往往通过找寻一种中间状态来解决这一矛盾状态。二元对立是指相反或相对两面之间彼此对立的一种组合关系。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结构主义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人类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各种自
17、然物质的一个储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割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将这些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对立概念上升为一种固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结构分析模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神话思维模式是中华神话宇宙原型模式的时空坐标简化后得到的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即以上下为尺度,划分出男与女、生与死等二元对立范畴,其下又派生出价值,也就是抽象的价值等式“昆模式”:上=阳=南=神界=天=光明=正=夏=白昼;“昔”模式:下=阴=北=鬼=水=黑暗=负=冬=夜晚。这两个等式象征了一种对应关系: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政治
18、礼仪、礼俗规定、建筑布局及性别指称的对应、等价。原始思维中最初的逻辑分类即为二元对立,秩序与浑沌的对立便是文明与原始的对立:苏美尔人的一则古老神话:牛是月亮的象征,也代表黑暗;狮子是太阳的象征,代表光明。狮搏牛象征着光明驱散黑暗。体现在兽搏图中的二元对立,则为被搏杀或被追逐的动物代表着坏、恶、黑暗、弱等否定因素;而后面的食肉动物则代表着好、善、光明、强等肯定因素(有时为两只猛兽或怪物相搏),其文化意味即为肯定因素战胜否定因素。二元对立模式的举例:生死中介物;白色羽毛的面具代表善良,而动物皮毛装饰的面具多为邪恶的;鸟象征阳性、玉、天,蛙象征阴性、瓦、地。 6、你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的“感生神话”?
19、感生神话是关于人类始祖诞生的一种神话类型,一般包括了这样的故事情节:一个少女身体接触到某物,或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感受到某物,或者意念涉及到某物而怀孕,然后经过一个过程,会诞生人类的始祖或领袖,该女性即为人类始祖或领袖之母。感生神话通常包括始祖之母、感生物或图腾、诞下的始祖、感生地四个部分。 人类学派的万物有灵论我们知道,人是从自然界中脱胎而来的,而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早期人类一般在精神上都留有一根尚未被剪断的原始脐带,人并未将自己与万物完全分开,也还没有被赋予一种突出、领导的地位,人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物质,都还位处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人相信万物都是有情有灵的,就是将自然现象予以人格化,这样在
20、感生神话中,在人类的始祖与动植物、自然天象之间建立了特殊的“血缘”的对应的关系,解释人类的起源。感生神话实际上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在古代人们的知识水平低,当人们试图认识或解释超出其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时,只能用一种比较朴素而原始的角度来感知,将自己的意愿、情感生命投射到客体世界中,并通过想象和幻想幻化出种种超现实和超自然的神奇事物,以此来解释世界。 此外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对于人类的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人源于一”和“人源于二”的二元对立,而感生神话则可以作为一种中间状态来缓和二者的尖锐矛盾。 7、对“产翁制”这一习俗,功能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将怎样进行分析,分别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所谓“产翁制”
21、,就是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否定了神话的释源性,放弃了神话的起源研究,而转向功能研究,专注在寻找神话的功能,神话为什么能在民间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在功能主义看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管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神话的功能就在于它能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规范秩序,控制道德和社会行为。神话最重要的
22、地方,乃在它是回溯既往,瞻顾当前而自成的活的实体。神话是随时重生的,每一项历史变迁都创造一个神话,可是神话只是间接的与历史事件有关。于此相关,其他的文化现象如民俗也必然有一定的功能。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产翁制”是对父亲形象的确立和为得到社会承认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不需任何证明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因为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孩子的父亲,却需要仪式的判定。故父亲通过模拟母亲“分娩”或代替母亲坐月子,向世人展示他对孩子的出生和抚养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父亲地位。 精神分析理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说明同第一题。从精神分析的理论角度来看,“产翁制
23、”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嫉妒和改变这一局面的愿望的达成。远古在母权制度下,女性是生活的主宰,而男子则始终处于服从的地位。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中经济地位的提高,人类开始走向父系社会。这时,男性对于以往那种子随母姓、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状再也不能容忍了,他们力图要改变这种局面。然而,生儿育女毕竟不是男子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为了享有它,并剥夺女性的这一特权,因而有了产翁制的习俗。 8、结构主义理论是怎样分析“杀父娶母”这一情节因素的? 答: 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的本身。其终极目的在于揭示“人类心理”的结构,建立“人类心理
24、”的普遍真理,找到对全人类的心里都普遍有效的思维构成原则。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引入语言学派的“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把研究对象分为一些结构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有联系的结构。神话可以被分割成最短语句,即神话的基本要素。神话各要素之间相似的要素合在一起成为神话束,神话束与束之间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如生与死。神话的结构模式是先引出一对对立的因素,然后提出一个中介物来消除或缓和这种对立,即二元对立加中介物的模式。神话的普遍目的是为克服矛盾而提供一种逻辑的模式,即神话是人类用来克服矛盾,从而达到前后一贯的一种方式。神话的功能是公开表现以化了装的形式出现的普遍的无意识矛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俗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0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