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锦中医理论诠释.docx
《段锦中医理论诠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段锦中医理论诠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段锦中医理论诠释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任建坤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中医认为,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本文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功法及健身效应进行诠释。 预备势 预备势是以松静自然的态势,将机体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虚灵顶劲,百会上领,引导头部摆正,并有虚领向上之意,有利于督脉的畅通,从而行气上升以养脑营神。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宁静心神,思想集中,精神蕴蓄,杂念不起,渐而入静达到动中有静的效果,进而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古人认为:心
2、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目为练功之要窍,目不乱则神可收。双目微闭,似闭非闭,将听觉从外转归于自身,专心练功;舌抵上腭,轻触即可,使任督两脉交通。“两肩松开,沉肩坠肘”,肩为臂之枢纽,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两肩应放松下垂,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气沉丹田,意思是“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本式通过“两手托天”的动作,主要达到调节三焦的气血与阴阳的
3、功能。 两手托天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拉伸,通过意念、导引的配合,引动人体的内气与大自然的外气相结合,强化人与大自然气机的交通,达到天人合一。 “两手托天”为何能调理三焦呢?天,为最高;托天者,就是尽量向上托的意思。“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完整动作是一个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间,应当是闭息助力,从而使“内劲”贯通上中下三焦。全身各个关节几乎全部参与锻炼;在两手托天时配合逆腹式呼吸,会使胸腹部的内脏得到间接的“按摩”;还会使十四经及其相关的络脉,经筋,皮部,也随着锻炼而调理。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刺激背部的督脉及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以此来调理五脏六腑。因此,脊柱的自我锻炼,其养生健
4、身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医学中,脊柱是督脉所在地,总督一身阳气。“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升降开合,使元气输布全身,使津液滋润脏腑,从而起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因此,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本式通过“左右开弓”的动作达到了肝肺二者相互协调、气机条畅的生理作用。 其中的“左右开弓”在中医理论中是讲“左肝右肺”的意思。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天地阴阳二气就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
5、阴阳之道路也。”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隋代医家杨上善注曰:“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从五行属性而言,肝属木,主疏泄,肝气以生发为顺;肺属金,主全身之气,肺气以肃降为畅。从肝肺的关系来看,肺金对肝木保持适度的制约,是正常的生理状态,称为相克;如果肝木太甚,对肺金形成反克,则为病理状态,表现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称为相侮。保持肝肺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是必须的。据此,本式功法锻炼时,通过马步状态下两手“射雕”样的“左右开弓”,对左(主
6、升之肝气),右(主降之肺气)进行科学调节,以保证其正常的升降状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本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肝肺两脏来调整气机的升降;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无形之中有扩胸作用,所以它除了对肝肺两者有保健作用外,对位于胸腔内的各个脏器也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本式通过两手上撑下按的动作,达到了舒胸展肩,拔长腰脊,调理脾胃气血阴阳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因为脾胃具备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如果脾胃的功能发挥正常,各组织器官运作效率良好,就不会发生疾病;由此看出,注意保健后天脾胃有多么重要。在形体动作中,要注意展现动静
7、结合、刚柔相济、意气相随的原则,习练者要用心体会,切实把握,以获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运动中肢体的动是连绵不断的,静是相对的,内动外静是互为转化的,以此体现刚柔相济,松紧结合。同时,在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意气相随,用意要轻微,上举托天,下按连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深刻认识“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保健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医理论认为,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二者经脉互相络属。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互为协调,以维持人体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活动。 通过“须单举”运动,上撑下按,充分牵拉腹腔,可刺激脾胃经络,达到健
8、脾和胃的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在胸、腹部,通过“须单举”运动导引,疏通经络,增强其运化功能,通过上撑下按,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动作的导引下,以肩力带动两掌的上举下按、扩胸展腹、拔长腰脊,可刺激督脉经络,督脉主髓、通脑,行脊入里,通过反复牵拉磨合,疏通肩颈脊柱内经络,使关节肌肉气血充实,达到滑利关节,增强肩颈脊柱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总之,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协调功能。因此必须重视脾胃的盛衰,无论何种疾病,如果胃气不衰,则身体易康复;反之,则身体多为不良。所以要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保健原则,除了正常的食疗、药疗外,还必须加强保健后天脾胃的运动锻炼,“
9、须单举”运动确是一剂保健脾胃的良方。坚持习练“调理脾胃须单举”,可收到保健脾胃的功效。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本式通过“往后瞧”的动作,达到了调节脏腑机能,疏理任督二脉的功能。 中医理论讲,七情致病,多涉及脏腑气机失调、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五劳”,是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七伤”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的损伤。 七情致病的真正因素在于机体本身。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紊乱,
10、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七情致病的因素是导致内伤病的主要原因。 人的七情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以五脏精气作为情志的物质基础,只有作用于机体内脏时,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喜怒悲忧恐。”这指出了情志活动和相应内脏的密切关系。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其功能紊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习练者长期坚持做“往后瞧”动作,可疏通经络,强化脏腑功能,排除七情干扰,促进气血循环,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精神愉悦,精力充沛。 通过“往后瞧”,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理论 诠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0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