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体画法课件.ppt
《组合体画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合体画法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及表面过渡关系,2 组合体的画图方法,4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方法,3 组合体的构型设计,5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第九章 组合体,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叠 加,切 割,1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及表面过渡关系,回转体与回转体叠加,形体之间一般有轮廓线分界,回转体与平面体叠加,1.1 叠加的形式包括:,一、简单叠加,平面体与平面体叠加,两体表面共面时,中间无分界线。,二、表面光滑过渡相切,注意:相切处无线!,三、相交,表面产生相贯线!,1.2 切割,(综合堆积和切割),1.3 综 合,根据组合体的形状,将其分解成若干部分,弄清各部分的形状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及组合方式,分别画出各部分的投影。,对
2、于用切割方式形成的组合体,常常利用“视图上的一个封闭线框一般情况下代表一个面的投影”的投影特性,对体的主要表面的投影进行分析、检查,可以快速、正确地画出图形。,二、面形分析法:,一、形体分析法:,形体分析为主,面形分析为辅。,2 组合体的画图方法,例1:画轴承座的三视图,分解形体,套筒,底板,支撑板,肋板,分析各部分间的相对位置及表面过渡关系,选择主视图,原则:较多地表达出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各部分 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底稿,布置视图:,逐个画各形体的三视图:,画对称中心线、轴线及定位基准线,检查、加深,从反映形体特征的视图开始画,三个视图对照画。,先整体,后局部。先定位置,后定形状。,画底板,
3、画套筒,画支撑板,画肋板,画底稿,布置视图:,逐个画各形体的三视图:,画对称中心线、轴线及定位基准线,检查、加深,画底板,画套筒,画支撑板,画肋板,从反映形体特征的视图开始画,三个视图对照画。,先整体,后局部。先定位置,后定形状。,例2:求作导向块的三视图,形体分析,p,作图时注意分析P面的投影,画底稿,p,检查、加深,画底稿,检查、加深,3 组合体的构型设计3.1 构型原则,3.1.1 以几何体构型为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3.1.2 多样、变异、新颖,要求按给定的俯视图设计出组合体。,3.1.3 体现稳定、平衡、动、静等造型艺术法则,对称形体构型设计,非对称形体构型设计,小轿车造
4、型,3.1.4 构成实体和便于成型,1)两个形体组合时,不能出现线接触和面连接。,以下都是错误的。,2)一般采用平面或回转曲面造型,没有特殊需要不用其它曲面。,3)封闭的内腔不便于成型,一般不要采用。,3.2 构型的基本方法,3.2.1 切割法,一个基本立体经数次切割,可以构成一个组合体。,基本体切割后构成的组合体,圆柱一次切割后构成的几何体,3.2.2 堆积法,3.2.3 综合法,堆积构成的组合体,四棱柱与三棱柱不同位置的堆积形式,同时运用切割和堆积法构成组合体称综合法。,3.3 构型设计举例,例1 已知组合体的俯视图,试构想组合体的立体形状,并画出其主视图。,因为一个视图只能确定两个方向的
5、大小,立体形状并未确定,所以可以通过改变第三个方向上的形状大小,设计出许多合理、美观的方案来。,例2 给定一个长立方体,要求经切割分解后,不丢弃任何部分再堆积成组合体(称为等体积变换)。,一、看图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抓特征视图,最能反映物体形状特征的那个视图。,形状特征视图,俯视图为形状特征视图,4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方法,最能反映物体位置特征的那个视图。,位置特征视图,注意反映形体之间连接关系的图线,要善于构思空间物体,始终把空间想象和投影分析相结合,物体形状,物体的视图,已知视图,默想,对照,二、看图的方法和步骤,看图的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用“分线框、对投影”的方法分析出组合体由
6、几部分组成,从特征视图入手,想象出各部分的形状、相对位置关系及组合方式,最后综合想象出整体形状。,面形分析法,用“分线框、对投影”的方法分析物体各表面的形状,从而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看图的步骤:,抓特征分解形体,以主视图为主,配合其它视图,找出反映物体特征较多的视图,从图上将物体分解成几部分。,对投影确定形体,利用“三等”关系,划分出每一部分的三个投影,想象出它们的形状。,面形分析攻难点,当形体由切割方式形成时,常采用面形分析法对形体主要表面的形状进行分析,进而准确地想象出形体的形状。,综合起来想整体,抓住位置特征视图,分析各部分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综合起来想象出物体的整体形状。,例:已知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合 画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0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