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完善河道长效管理.doc
《推陈出新完善河道长效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陈出新完善河道长效管理.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2012年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会交流材料上海市水务局2012年5月 宝山强化机制出成效 创新管理谋提升宝山区水务局在市、区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通过总结和拓展世博管理经验,把好的做法继续运用到河道管理中,我区河道面貌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我区河道基本情况:市管河道9条,70.8公里;区管河道16条,166.3公里;镇村管河道820条,558.9公里,全区河道的特点为线长、面广、分布散;全区共有保洁社、巡查社13个,保洁员、巡查员1300余人,保洁船70艘;每月河道垃圾清捞量600多吨。河道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复杂而艰巨,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不断的创新以谋得进一步的
2、提升。下面就我区河道管理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汇报如下。一、总结世博经验,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机制,力争河道管理出成效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不但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也给我们河道管理带来长足的进步,我们对世博期间形成的管理办法进行提炼和发展,充分运用到河道管理中。1、强化全覆盖管理机制。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全区河道巡查、保洁、养护等基本做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世博经验,我局进一步提出要在点上出精品,从“有人管发展到管得好”,把全区河道按区域划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提出不同管理标准和要求,一类地域(中心城区)重点抓,二类区域(主要路口和居民集中区)大力抓,三类区域(一般河道)不放松,
3、形成抓一类、促二类、带三类的工作模式,全面做到河道巡查、设施养护和日常保洁网格化管理,实现“一类河道建景点、二类河道出亮点,三类河道破难点”的工作目标。2、强化全面考核机制,完善区、镇、村三级考核制度,落实全面考核工作。区级层面由区水务局与区财政局组成联合考核组,除对河道保洁、设施养护、绿化养护、清淤清障等工作进行实绩考核外,还对补贴资金使用、养护台帐记录等开展全面考核。镇、村级考核做到月月考、周周查、每日巡,实现无缝管理、无盲区考核,考核成绩与每位保洁员的奖罚挂钩,提高一线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3、强化全员巡查机制。为使河道巡查工作落到实处,我局进一步强化全员巡查制度,各水务所干部职工
4、划分河道,全员参与巡查,责任到人,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把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同时,让河道保洁员参与河道巡查,利用保洁员人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及时发现隐蔽部位的问题。全员巡查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河道问题做到“先发现、先处理”,市民满意率大幅上升。4、强化养护资金管理机制。在前几年抓河面保洁、抓绿化养护、抓消除盲点的基础上,去年开始,我局重点抓养护资金的使用和内业资料的规范,在河道管理资金的使用上,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了细化实施,各镇域河道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包干补贴。同时,对河道管理内业资料提出统一要求,并制作了模板,做到区、镇河道管理资料规范、齐全、整洁。二、目前我区在河道管理中
5、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保洁员管理难度大、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设施养护标准不高,三是河道垦种现象较为普遍,四是农民建房产生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入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创新管理模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谋求河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有效解决河道管理中存在问题,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区水务局和各镇河道管理部门践行“工作在一线开展、经验在一线总结”,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1、创新人员管理模式。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河道管理者、保洁员的责任意识,提出“责任在肩、任务在手、人在岗上、岗在心上”的工作要求;二是改善保洁员的工作条件,
6、增加道板房和自动化垃圾打捞设备,使保洁员有良好的劳动和休息环境;三是加强考勤管理制度,推广顾村镇试行的保洁员“一日四考勤制”,即早晨上班、中午休息、下午上班、下班四次考勤,确保上岗率。2、创新考评模式。各镇按自身特点,制定了各种检查、考核模式,如罗泾镇的“河道保洁点评制”,即每月召开全体保洁员例会,播放PPT照片,对每条河道的管理现状进行点评和考核,奖优罚劣;杨行镇采用“四查法”,即重点河道重点查、难点河道加强查、不达标河道反复查、小组之间对口查,起到消除盲点,整体提高的效果;还有“一看、二议、三整改”、“定点限期整改制”等工作模式也在各镇试行,我们今后将进一步进行总结和推广,全面解决河道管理
7、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创新巡查模式。通过现有巡查模式的实践发现,巡查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巡查员的责任心,负责的巡查员能一丝不苟得把责任区内的河道巡查到位,但是对部分责任心不强的巡查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我们意识到,在“人管人”的基础上,需要引入“设备管人”的观念,下一步计划完善河道管理信息系统,争取为巡查员配备手持GPS设备,提高巡查质量和效能。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是我们巩固和提高水环境面貌的一项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巩固和创新上动脑筋,在机制建设和管理优化上下功夫,整合各方力量,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目标,以规范化达标为基础,以政风行风建设为指导,全面提升我区的河道长效管理水平。推陈出新 完善
8、河道长效管理务求实效 提升河道综合效益长宁区河道管理所根据长宁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城区品质走在前列”以及“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工作精神,长宁区河道管理所在市水务局和市水利处的关心指导下,结合水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城区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巩固河道长效管理为抓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突破口,实现全区河道管理精细化、制度长效化、服务人性化的宗旨,力求做到“水让城市更宜居”。 一、长宁区河道基本情况 2011年我区养护的中小河道为36条,总长度为31.56公里,其中:市级河道1条,区级河道35条。36条中小河道中景观河道11条,其中包含4条星级河道。 长宁区河道主要设施量为:河道绿化23.71
9、15万平方米(其中水生作物约3.1734万平方米);各类护岸74.406公里;河道栏杆22.371公里;防汛通道8.59万平方米。二、河道养护管理的具体做法行之有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措施不仅是切实改善河道环境面貌、提升河道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巩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建设的可靠保障。(一)强化机制建设,促进河道有序发展1、抓源头,落实资金保障机制河道养护资金的投入是保障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创建文明城区后,长宁区对河道治理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将1条市级河道,35条区级河道的养护预算全部纳入区财政计划,从制度上保证了河道养护资金的来源。目前,我们各项养护资金到位率为1
10、00%,资金拨付率为100%,养护资金的运行按照“专款专用、微调平衡、总量控制”的原则规范管理。2、抓过程,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养护单位的选取按照养护项目类型进行招标,实行上网公示招标信息,凡是具备资质条件的单位都可参加竞标,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另外,建委对招投标各环节地把关全过程监督,使河道养护工程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我们通过两年实践,在河道养护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3、抓成效,落实绩效评估机制2011年,我区财政首先对河道绿化景观、驳岸养护工程开展绩效评估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能有效对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
11、时限和阶段性的要求。并且可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让区财政等部门了解养护资金的使用是否到位,养护成效是否到位。同时可对养护不到位者,次年将取消养护资格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全面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强化河道养护,提升城区环境品质1、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河道管理有序化根据市水利处的“两个全覆盖”的要求(即保洁全覆盖、设施养护全覆盖),我所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本区河道管理现状,编制、完善了长宁区河道管理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规定了河道堤防护岸、防汛通道、排水设施以及河道保洁等方面的养护维修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河道实际情况,形成我所的年度长效养护管理计划,为河
12、道长效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据,使河道养护管理工作做得更规范、更细致、更有序。2、引入差别化管理机制,实现河道管理精细化根据河道整治的进程及河道景观的现有设施量,将联泾港河道等11条河流纳入差别化管理范围,在河道保洁、设施保养、绿化养护等方面制定了高标准的管理要求和规范,形成了日常巡查、定期例会、报表上报、月度考核、资金管理等制度,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按照星级河道、景观河道、普通河道的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养护管理(星级、景观河道绿化按照园林二级养护,普通河道绿化按园林三级养护),进一步提高河道长效管理水平,提升河道景观设施的养护质量,拓展星级河道的区域覆盖面。3、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实现河道管理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陈出新 完善 河道 长效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