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总论课件.ppt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总论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系统疾病总论,教学提纲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三、感觉功能障碍四、运动功能障碍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六、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内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2,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要,(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端脑、间脑、脑干、小脑中枢神经(CNS)脊髓 周围神经 12对脑神经(PNS)31对脊神经 内脏神经,3,内脏大神经,交感干,腹腔结,马尾,盆内脏神经,腹下神经,骶丛,腰丛,胸神经,臂丛,颈丛
2、,脊神经节,脊髓,延髓,间脑,大脑,小脑,脑桥,中脑,4,(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整体负责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5,二、神经系统的病因学分类,血管病变:缺血性、出血性、血管畸形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衣原体等肿瘤:原发性、继发性外伤、免疫性、变性、遗传、中毒、营养代谢等,6,里根 阿尔茨海默氏症,7,桑兰脊髓横断损伤,8,凯瑟琳赫本帕金森,9,赵本山蛛网膜下腔出血,10,罗家英面神经麻痹,11,三、感觉功能障碍,(一)感觉解
3、剖生理特点:(二)感觉障碍的分类:(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2,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前束)(侧束),后角层,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边上升边交叉,上升12节段,痛温粗触,13,14,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T45,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上肢、躯干上部,下肢、躯干下部,肌、腱、关节,薄束,楔束、薄束,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
4、,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15,深感觉传导通路,16,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感觉核,中央后回下1/3,内囊后肢,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丘系,头面部,(深)浅感觉传导路,17,18,(二)感觉障碍的分类:,1、刺激性症状:感觉通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2、抑制性症状:感觉通路破坏时出现的感觉减退或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则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19,感觉过敏: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5、如较强的疼痛感。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和冷热感等。,刺激性症状:,20,末梢型 周围神经型 节段型 传导束型 脑干型 内囊和丘脑型 皮质型,(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21,多发性神经炎,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1.末梢型,22,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2.周围神经型,23,后根损害,3.节段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后角损害,单侧
6、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24,前联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25,4.传导束型,脊髓半切综合征,26,脊髓横贯性损伤,27,延髓外侧综合征,5.交叉型,28,左内囊病变,5.偏身型,29,皮层感觉区病变,7.单肢型,30,四、运动功能障碍,(一)解剖特点(二)定位诊断,31,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9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运动核。,发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32,支配特
7、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才会产生症状。,锥体束,锥体束 损伤症状:,面神经核 核上瘫,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对侧上、下肢硬瘫,33,锥体系,锥体束,上神经元,下神经元,效应器,损伤症状鉴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肌束震颤,肌萎缩,痉挛性瘫痪(硬瘫),迟缓性瘫痪(软瘫),亢进,阳性(+),无,无(短期内不出现),消失,阴性(),可有,出现,反射弧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婴幼儿除外),(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保
8、证肌肉的营养代谢),34,(二)瘫痪的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1、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致整肢瘫痪,表现为单瘫,一侧肢体瘫痪即偏瘫,双下肢瘫痪即截瘫,双侧病变也可出现四肢瘫痪。2、瘫痪肌肉无肌束颤动,不出现肌萎缩,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3、急性病损时锥体束突然中断,使肌肉牵张反射被抑制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35,定位诊断:,1、皮质: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对侧下面部瘫(即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拇
9、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质代表区范围较大,兴奋域较低,抽搐若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称Jackson癫痫。,36,2、皮质下白质: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放射冠,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该处局灶性病损也可引起类似于皮质病损的对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3、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37,内囊的结构及传导纤维,38,4、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同侧脑神
10、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体上运动元瘫,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39,5、脊髓: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小,其病变常损伤双侧锥体束,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生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40,锥体束传导通路,41,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较早(可在几周后)发生肌肉萎缩(因脊髓前角细胞对肌纤维的营养作用发生障碍)。,42,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43,1.缺损症状:神经组织受损而使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肢体瘫
11、痪、感觉障碍、失语等;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症状,如大脑皮层受刺激产生的各型癫痫、腰椎间盘脱出刺激相应的神经根而出现的坐骨神经痛等;,44,3.释放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其对低级中枢神经的控制减弱而出现的症状,如锥体束征、肌张力的增高、腱反射的亢进等;4.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部性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离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脑出血时的急性期时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咸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的脑休克;脊髓急性损伤而出现的脊髓休克。,45,六、神经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1、肌肉病变2、周围神经病变3、脊髓病变4、脑干病变5、小脑病变6、大脑半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疾病 总论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