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案例选编.doc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案例选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案例选编.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案例选编1.学科交叉抓共建 引智借脑促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党支部(1)2.实施“三五”行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党支部(5)3.老少携手促和谐首都师范大学离休干部外院党支部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高年级学生党支部(10)4.良好学风 师生共建 师生共享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学系党支部(14)5.实施教师发展计划 打造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党支部(19)6.减压工作坊 幸福财政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工党支部(24)7.“党政工团”联动合力 四个一对一促党群学共发展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
2、工党支部(28)8.创新载体 拓展服务 构筑海外留学生党员的精神家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本科生党支部(33)9.服务青年教师促持续发展 提升教研能力创先进支部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文科第二教研室党支部(37)10.搭建服务平台 促进师德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师党支部(41)学科交叉抓共建 引智借脑促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负责承建的国家“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5.57亿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由高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十一五”期间唯一完全落户到北京市、第一个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
3、范区建设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党支部紧紧围绕“以党建促融合,以融合促学科,以学科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了以“学科交叉抓共建 引智借脑促发展”为主题的“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和凝聚作用,构建了支部建设与项目建设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活动主题与思路国家材料科学中心的研究涉及材料、安全、力学、化学、机械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突出特征,需要探索学科融合、协同攻关、平台共享的新途径,需要建设新的学科交叉平台来凝聚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结合这些特点,国家材料科学中
4、心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柔性优势,“跳出党建抓党建”,提出了“关注需求完善服务组织凝聚学科融合”的活动思路,组织开展了以“学科交叉抓共建,引智借脑促发展”为主题的“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以支部共建为载体,搭建了多学科交流、互通、融合的平台。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党支部立足项目建设的学科交叉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寻求共识、凝聚力量、共襄重任,促进和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党支部与环境工程系党支部围绕“交叉、融合推动项目发展”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并结合各自优势,寻
5、找合作切入点。环境工程系党支部的安全科学与技术专家基于学校安全学科的特长,建议将矿山安全需求引入到中心的试验装置建设中来,使中心增加了解决国家矿山安全检测方面重大需求的功能,进一步扩大了中心的服务领域。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党支部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以“跨学科的融合与实践”为主题,联合举办首届跨学科学术论坛材料构件与安全。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材料学科和安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点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开展以工程材料与构件为研究对象的安全评价提供支撑,也为学校安全学科在材料构件方面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党支部与数力系党支部以“力学-化学耦合环境结构材料试验装置”为合作研究
6、切入点,开展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协同开展装置中“大型工程构件的服役性能模型”的研究工作。同时,国家材料科学中心与数力系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机制,共享师资力量、共享资源平台、共担人才培养重任。三、取得的主要成效“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了多学科融合、交叉发展、共同进步的平台,在拓展中心服务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充分实现了“引智借脑、促进发展”的目的。在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创新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营造了“党建促科研、党建促学
7、术、党建促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支部建设的自身特色和创新特质。此外,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团队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引进和培养了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1人。由于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表现,国家科学中心党支部获得北京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北京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北京科技大学标杆党支部(2011)、北京科技大学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奖(2011)等荣誉。作为北京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唯一代表,在“北京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支部
8、建设经验交流。四、经验与启示“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促进了跨学科交流、知识的跨学科迁移,凝聚了不同学科的人才优势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探索并实践了党建工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凝聚作用的有效形式,积累了推动支部建设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有益经验。“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也充分彰显,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发展,才能永葆党建工作生命力,才能出生产力。国家科学中心党支部秉承北京科技大学优良的党建工作传统,将党建工作自觉融入中心发展、服务项目建设,“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党建搭台、学术唱戏、学科交融、促进发展”的氛围不
9、断浓厚,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点评: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党支部开展的“1+N”跨学科联合支部系列活动,认真落实“关注需求完善服务组织凝聚学科融合”的思路,以支部共建为载体,搭建了多学科交流、互通、融合的平台和条件,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柔性优势促进中心工作的务实发展。活动的思路和实施方法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是高校党建围绕中心有效发挥作用的成功实践,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实施“三五”行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一、活动主题与思路党支部有党员13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7人,占党员总数的53.85%。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党支部的主力军,但青年教师面临着工作和
10、生活的压力直接影响其成长成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党支部逐步把工作重点凝聚到“三五”行动上,即以“思想引导、事业支持、生活帮扶”三大理念为中心,以“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大措施为抓手,开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建优秀党支部系列活动,全方位地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地发展,带动党支部及相关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1.思想引导铸魂思想工作是党支部各项活动的主线和灵魂。青年教师相对于老一辈学者而言,追求实用的知识技能,关注自我的持续发展,更加关心职称晋升等现实问题。党支部通过思想理论学习和模范人物言传身教,引导青年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团队、学科、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目标联系在一起,
11、筑牢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之魂。2.事业支持筑基青年教师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也处于教学和科研等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党支部围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与学科团队一起开展“大师论坛”、“以老带新”等系列活动,筑牢青年教师事业发展之基。3.生活帮扶助力由于北京生活成本的提高和青年教师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的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给青年教师生活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冲突和压力。党支部通过支部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生活关心和帮扶,减少其后顾之忧,激发其工作热情。二、实施方法与过程为扎实贯彻三大理念,党支部积极实施“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项措施,全力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12、1.配导师党支部发挥现有1名国家级和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师资优势,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选派一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职指导教师,建立起教学名师、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的联系并明确责任,辅导青年教师在事业起步阶段尽快地融入学科、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传帮带”的形式,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年党支部都会有1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或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并屡屡获奖。2.压担子党支部为每位青年制定了“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五年骨干”的培养计划,将一些重要工作分摊到青年教师肩上,引导其参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在申报国家教学
13、团队、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关键任务上,都有青年教师的身影。此外,有3名青年教师承担学校、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压担子,青年教师在压力中找到了动力,也收获了成绩。3.创条件作为刚毕业的博士或刚出站的博士后,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也需要积极创新的科研环境和先进完备的实验平台进行成长锻炼。党支部全力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依托所在学科具有的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放性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快速启动课题研究,积极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让青年教师参与、主讲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
14、精品课程。4.树楷模党支部注重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为青年教师树立标杆。党员彭永臻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高校创先争优活动育人标兵”,培养的博士生连续2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提名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作为榜样,彭永臻教授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与青年教师分享年轻时在建设兵团艰苦奋斗的成长经历,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标杆形象、发挥了表率作用。5.解难事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其成长发展很难一帆风顺。党支部积极动员所有中老年教师参加到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和活动中来,当青年教师遇
15、到难事时就一起分担工作任务,帮助解压解困。在青年教师出国培训或女教师产休期间,党支部都会安排党员教师负责其讲授的课程,切实为青年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取得的主要成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党支部通过实施“三五”行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近年来,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硕果累累,主要体现在:在教学工作及获奖方面:8人作为主要骨干入选国家教学团队;4人参与的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7人参与主讲水质工程学和环境保护概论两门国家精品课程;2人分别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和二等奖、1人获北京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在科学研究及获奖方面: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入职两年内均申请
16、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人作为团队骨干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首批学术创新团队;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首届北京市 “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次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人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1人获ProSPER.Net-Scopus亚太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人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此外,多名青年教师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中发挥了中坚力量,指导的学生有30人获校优秀毕业论文。四、经验与启示1.党支部邀请老一辈学者及模范教师分享他们艰苦奋斗的经历,端正青年教师的工作态度,拓展青年教师的研究视野,逐步引导青
17、年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以求实现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2.党支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搭建和创造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和环境,在关键任务上要敢于启用青年教师,给他们压担子、促成长。点评:党支部实施“三五”行动,深入贯彻“思想引导、事业支持、生活帮扶”三大理念,认真落实“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项措施,积极搭建和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和条件,在关键任务上敢于启用青年教师,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取得可喜成绩,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老少携手促和谐首都师范大学离休干部外院党支部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一、活动主题与思
18、路1.活动主题首都师大离休干部外院党支部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本科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开展的“老少携手促和谐”活动,是在学校党委长期以来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开展“老少携手,共建和谐”品牌工作下,结合离休干部党员和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员实际,以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组织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帮扶活动。让深沉稳健的“夕阳”与活力四射的“朝阳”携起手,“老带少”、 “少帮老”,形成双向的互助互惠的帮扶机制。2.活动思路一是老党员发挥“余热”,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休干部外院党支部共有22名老党员,其中抗战时期的有7名,这些老党员政治素质好、作风正、威望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继续发挥余热。而信息
19、工程学院是工科类学院,包括部分学生党员在内的一些学生,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刻。发挥老党员的政治优势,使他们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发挥作用,符合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二是青年大学生助老服务,帮助老干部渡过“双高期”。离休干部外院党支部的老党员平均85岁,已整体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需要精神上的慰籍、生活上的关心,需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掌握现代科学及信息技术,带给老人的是“新”、“奇”、“快”。发挥学生党员的优势,让他们走进老干部群体,既帮助老干部,也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二、实施方法与过程(一)结成“对子”2007
20、年上半年,两支部正式结为“对子”,共同参加了 “迎奥运、促和谐、牵手万米走”活动。历时三个月,走出了健康、走出了快乐、走出了感情、走出了和谐。此后,启动了“科学发展破难题,老少携手促和谐”活动,开展了“宣传篇”、“学习篇”、“实践篇”、“交流篇”四大部分的活动。老党员与学生党员一起以发放宣传单和知识问答等方式,向师生宣传科学发展观;一起参观新北京,感受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起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一起座谈交流学习体会。(二)双向帮扶老干部党支部选派有战斗经历的老党员,为学生党支部做报告;学生党员到老党员家里,听老党员讲抗战故事;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共话“中国梦”。老党员的政治热情、
21、理论功底、对党深厚的感情,受到大学生的钦佩和欢迎。学生党支部选派专业能力强的党员组成小组,到老干部家里普及电脑知识、安装网络、讲解应用软件,带着老同志“动起来,乐起来”;每逢重阳节,学生党员们送来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制作千纸鹤,令老干部倍感亲切和欣慰。(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对子” 6年来,学生党员从“80后”变成了“90后”,思想更加活跃;老党员也已八、九十岁,生活上更加需要关心。两支部认真研究分析新情况,创新帮扶形式,拓展帮扶内容。首先,建立“N对1”制度,即N个学生党员关心照顾一个老党员;其次,开展“追寻历史足迹”活动,在原有“听老党员讲故事”的基础上,由学生党员整理老党员所讲内容
22、,查寻历史资料,形成生动的学习资料。三、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提升了学生党员整体素质老党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有感召力和亲和力,学生党员认可度非常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双向帮扶中,学生党员亲身感受到老同志对生活的热爱,对青年人的希望,对祖国富强的期盼,也体会到老同志因年老、多病、空巢而面临的很多问题,尊老意识得到提高,助老行动成为自觉。(二)实现了老党员老有所为老党员发挥政治、经验和智慧优势,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党史国情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了老党员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热情,使老党员保持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
23、精神面貌。(三)促进了校园和谐老党员得到大学生在精神及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推动了离休干部“四就近”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老少携手促和谐”活动,对全校各院(系)、单位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目前,校团委、研工部、许多院系的学生党、团支部以及部分学生社团,与老干部党支部、“关工委”等涉老部门结成“对子”;学校离退休干部处与学生处签定了“卓越成长,爱心助航”资助育人共同体的合约。先后开展“北京精神我践行,老少携手促和谐”、“老少同携手,共话十八大”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四、经验与启示“老少携手促和谐”活动是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探索。实践证明,
24、老党员是育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支队伍,科学发挥老党员优势作用,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大学生党员有热情、有能力、有朝气,深得老同志喜爱,是家庭、社会、单位“三位一体”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以党支部为单位结为“对子”,互学互助,加强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把党支部服务党员和群众的职责落在了实处。点评:“老少携手促和谐”活动,是结合老党员和学生党员实际,以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组织服务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帮扶活动。通过结对子,老少支部互学互助,相互促进,成效显著,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借鉴意义,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良好学风 师生共建 师生共享首都医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 基层 服务 党组织 建设 案例 选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