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讨.doc
《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讨.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前 言 纵观中国历史,山西古战场的历史演变大体上随着历史时代的演进由南而北推移 ,在山西境内总共大约280多处古战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较大战事有800多次。其中。发生在大同-朔州-太原-临汾-风陵渡一线的古战场上的较大战事,占到160余处和600多处,分别占到70%左右,而小的战事则多的不可胜计,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多战地带。在这条轴线上,发生较大的战事最多的古战场首推大同,战事达到65次;其次为晋阳(今太原市)50次、蒲州(今永济市境内)43次、雁门关24次、朔州22次、临汾和阳高及晋城各18次、长治17次、离石16次。近古时代古战场多集中于雁北,尤其是大同、朔州和沿长城一线,战争则是强大的
2、中原王朝同北方游牧民族统治阶级的反复争夺与较量。这种历史现象值得回味和研究,也反映了山西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中和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出了非同凡响的牺牲与奉献。雁北这个多战地区,自古以来无疑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兵祸之苦, 这些重大战役,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而这些重大战役的载体古战场及其丰厚的遗存,则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尽管古战场作为历史的遗迹,早已失去当年所有的虎虎生气,大家所看到的无非是满目荒烟蔓草、残墙断壁,愈久愈显得荒凉萧瑟。然而,它们却构成了雁北地区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
3、种不可仿效、不可替代、差异很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君不见:江浙有太湖、西湖、瘦西湖,三晋有雁门关、娘子关、宁武关;东南沿海有烟波浩渺、湖光山色之美,黄土高原有烽火狼烟、慷慨悲歌之气势。山河如画自然能够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妙享受,令人流连忘返,而可资回味的历史现象和苍凉悲壮的古战场更能使人心潮澎湃,叫人感奋无穷!目 录 摘要11.雁北地区军事概况22.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52.1军事要地5 2.2关隘6 2.3古战场73.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优势123.1古战场遗址.遗迹丰富123.2地域特色明显13 3.3精神文化积淀深厚144.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
4、的问题164.1主体形象不鲜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164.2旅游景点的项目和内容单一,旅游花费水平低,旅游竞争力弱174.3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差184.4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高185.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及建议195.1加大音像影视和出版业对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195.2应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205.3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15.4改善旅游景区及周围环境,加强治理225.4注重对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236.案例分析金沙滩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探讨256.1对杨家将历史文化的资源进行整合256.2关于杨家将资源的产业开发276.3金沙滩古战场的开发29
5、结束语33参考文献34致 谢35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讨 摘要:雁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赋予了它特殊的使命,作为几千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无疑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兵祸之苦,这些重大战役,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而这些重大战役的载体古战场及其丰厚的遗存,则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纵观雁北地区的历史以及现有的自然、人文景观,雁北应以关隘文化为背景,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尽快形成特色旅游产品,而且通过对雁北地区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策略,从而使旅游业成长为该地区产业中的新亮点,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6、。本文通过对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分析以及开发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行业的注意和重视并使其能够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关键词:雁北地区 古战场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旅游业的发展 古战场文化发展潜力 1. 雁北地区军事概况山西省崇山峻岭,雄关险隘,从华夏文明伊始、直到现在都是天下“第一军事要地”。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山西乃“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这是因为从山西特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物质基础看,在绵绵四五千年间,中华民族的政治
7、、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最初在中原,还是后来西移关中,最后北徙京蓟,山西都处于历代王朝的朝廷就是古代“中央”的肩背或者说肘腋位置,一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雁北,指山西省雁门关以北地区,原是山西北部一个行政区名,战国属赵,秦置平城县。北魏天兴元年于此定都。北齐天保七年改称恒安镇,北周置云中县,隋改为云内县。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置云中郡和云洲。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1048年)置大同县附郭。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总管大同府。元因之为西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大同路;至大元年(1309年)改属中都留守司,四年(1311
8、年)复属宣慰司。至元二年(1265年)云中县并入大同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1949年5月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现已先后被朔州市、大同市所取代,因此雁北今天只是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而存在。但“雁北”仍为人熟知,由于它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雁北处于山西省北部边塞,居于长城中段,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其西邻黄河、东屏京畿、北御荒漠、南控中原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内外边相组合的布局特点,从而形成拥有最大军事纵深的块状、多层次防御体系,为其他诸边所不及,而成为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犯腹里的前哨阵地。正由于雁北是山西的北大门,地处
9、山西甚至整个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陲,历来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突厥、契胡、沙陀、契丹等交往频繁的地方,也就成为了历史上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互相争夺的地方。 山西北部长城的边塞关隘,比较有影响的是边墙五堡、墙外五堡、杀虎口、广武城、九边重镇中的大同、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平型关等。这些要塞关隘处于长城的紧要处、咽喉处,屹立在山颠或原野,与一道道边墙组成了蜿蜒雄伟的各种钳形防线,形成了完整庞大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据史书记载,发生在这里的大的战争竟达两百余次之多,数不清的无名将士将热血抛洒在这片土地上,一代良将李牧、卫青、霍去病、薛仁贵、杨业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作为交通要冲,
10、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长期的你争我夺的军事活动中,逐渐赋予了这些要冲更多的军事意义。一般说来,中原汉族政权比较稳定强盛,雁北即统一于全国范围之内,也比较安定繁荣。中原汉族政权稍弱,雁北一带即成为互相争夺的战场,经济上必然遭到很大破坏。如果中原政权腐败和内战不休,雁北即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再以此为基地继续南下。正因为如此中原王朝很重视对雁北地区的经营,在那里构筑关隘,储备军粮,屯驻精兵。同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雁北一带一直是汉族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足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往来,逐渐融为一体。2. 雁北地区古战场历史文化资源2.1军事要地 2.1.1雄踞雁
11、北的北方重镇大同大同又称平城、云州、两京和凤凰城,地处雁北大同盆地西北部。北扼阴山,南控太行和太原,东连上谷(河北易县),西面以黄河为界挟内外长城,这里是晋、冀、蒙交通要道,是我国北方的重镇。大同自古以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的历史就是一部战火和鲜血写就的战争史。从古老的战国烽火到抗日硝烟,大同一直是各方争夺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首,常驻兵力13万,战马5万匹。明天顺年间石亨镇守在此,曾言称“大同兵马甲天下”。由此可见,大同在北疆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被人视为“屏全晋而拱神京”的战略要地。 大同建城之始,可追溯到赵武灵王在位时的
12、拓疆置邦。630多年前的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奉命增建大同城,使之更为坚固完善。当时的大同城呈正方形,边长1.5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城墙用黄土夯筑,外包青砖,高大雄伟。之后,明朝又根据防御需要,在周边修筑了72座城堡。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边墙五堡,是指大同镇明长城上修建的城堡,有内五堡、外五堡之分。而边墙五堡则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城西北25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内五堡长城就是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黄土夯筑,墙体保存较好,高5米以上的长城。它们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的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
13、,是长城边塞之旅的最佳地段之一。 还有一些著名的长城边塞,也是明长城大同镇的几个重要关堡。除了得胜堡外,这里还有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这些长城上的外五堡。这些关堡均建于430多年前的明嘉靖十八年至万历二年的35年间,多为夯土包砖,周长12公里,高1013米,明代均设有守备。除此之外,历史上著名的西汉建国之初所发生的“白登之战”就在大同城东北公里处马铺山上,古称白登山。现已成为“白登之战”遗址景区。2.1.2号称“天下之脊”的恒山 北岳恒山,又名常山,主峰位于我省浑源县境内。恒山山势陡峻,谷大沟深,道路崎岖,关隘险要;内长城从山上蜿蜒而过,宁武、雁门、偏头关等关隘连环相望,易守难
14、攻,自古以来被称作“天下之脊”,成为三晋大地的天然屏障,也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二十四位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十三个皇帝带兵在这一带打过仗,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如赵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两汉的周勃、卫青、霍去病、李广,唐朝的尉迟恭、薛仁贵,北宋的杨业、佘赛花、杨延昭,辽代的萧太后、白天佐,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都在恒山一带打过仗。在历代帝王眼里,恒山因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一直被视为江山的象征,且对恒山的祭祀格外重视。汉武帝将恒山第一次封为神。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对恒山进行祭祀。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北岳庙,到清初仅恒山主峰周边就建有各种寺庙60多处,形成蔚为壮观的古庙建筑群。2.1.3地处内外
15、长城之间的朔州 朔州古称“马邑”。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在此筑马邑城,并置马邑县。这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大同重镇,南控雁门、偏头、宁武三关, 历史上号称“左距雁门,右峙偏关,南屏宁武,居三关之中,为南北咽喉,东西要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平鲁区境内关堡一带的明长城隶属于大同镇,市西、南方向和忻州市的宁武、代县直至大同市灵丘县沿线的内长城及边塞城堡,均属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2.2关隘“关隘”一词义为关津要道。按辞源解释,“关”字本义为门闩,引申为要塞、出入的要道。“隘”字为狭窄、狭小。据此,也可将“关隘”定义为往来必由之要处。2.2.1宁武关从军事地形学来看,宁武关西挽管涔山,东携云
16、中山这两道天然屏障,北依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谷地;恢河自城关西南的分水岭发源,绕城而过,向东北劈开一条漫长的峡谷,两岸诸峰对峙,隘口奇险;又处于大同、朔州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势高峻,形势稳固,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山西两条大河桑干河和汾河均发源于此,分流南北。东西两面又有滹沱河、黄河的支流由此而出。因此,这里虽是山区,却有路通四方之利。更加重要的是,宁武关又地处偏头关、雁门关二关之中,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因此,明代的宁武关与雁门关、偏关齐名,是三关镇守总兵所在地。2.2.2全晋咽喉雁门关雁门关地处我省代县
17、北部,是长城的要口之一。这里北临大同,南抵太原,西接宁武、偏关,东连紫荆关,可直达北京及华北平原,历史上对它有“咽喉全晋,势控中原”的说法。历史上,每当大同、太原有警报或宁武、偏关有敌人,雁门关总是来敌必犯之地。如果雁门关失守,敌人就可以向东向南大举进犯。它不仅关系到山西的安危,而且常常影响到北京和河北地区的防务。因而从战国时的赵国开始,直到以后的汉、晋、唐、宋、明各个朝代,都对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视,在这里筑城设防。派雄兵强将把守。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封韩王信为代王驻守马邑,以防匈奴入侵。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匈奴果然南侵汉朝边疆,围攻马邑(今朔州)。韩王信投降匈奴,并引匈奴南
18、克雁门,汉将樊哙奉命去讨伐,好不容易才把雁门关夺回来。东汉建安以后,由于朝廷失去对全国的控制,羌人乘机侵扰雁门,致使北方地区沦为荒塞。公元 233年,鲜卑族内部发生混乱,毕轨请求魏明帝乘机出击鲜卑。魏明帝在毕轨走后下诏给毕轨:“出兵必须谨慎,不可北出雁门”,但是当诏命到达时,毕轨早已率军出了雁门,结果被鲜卑击退。隋大业二年( 605年),汉王杨谅从太原起兵谋反,围攻代州,朔州刺史杨义臣奉隋场帝的命令去讨伐杨谅。杨义臣率军在出雁门关,对杨谅的部将乔仲葵发起袭击,乔仲葵战败逃走。公元 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朝河东节度使刘沔在雁门屯军,然后向大同袭击,打退了回纥兵。宋太平兴国年间,著名的抗辽将领
19、杨业驻守雁门,屡次击败来犯的辽军。公元1458年,瓦刺军进犯大同,曾南下雁门,占领忻州和代州,明英宗急令颜彪、冯宗往雁门关方向袭击,瓦刺军才被迫退却;1540年瓦利军又从白泉口进入宁武、雁门,击败明朝守将,南面侵犯到平遥、离石一带,东面侵犯到平定、寿阳一带。正因为雁门如此重要,明朝把它视为巨防,大加修缮,使之与宁武、偏关联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统称为山西三关。2.2.3偏关偏关古城,也叫“偏头关”。它是明代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中最西面的一关,又有“外关”之称。早在十国北汉和北宋时,这里就置有偏头寨,元时升为关。偏头关就是现在的偏关县城,因为它西濒偏关河,邻近黄河谷地,东依芦牙山
20、脉北端的黑驼山,地形东仰西伏,因此称“偏头关”,简称“偏关”。偏关于1390年即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夯土筑起关城,与内长城构成一套防御体系,偏关城周长近3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在偏关城外,有四道边墙。明代时的偏关边防,比宁武、雁门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偏关地处北疆,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由此可见,明代中期的偏关,是蒙古骑兵与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之一。“三关平行势逶迤,落日连城鼓角多”。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原王朝都是据长城以守,中原地区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的冲突、联系、融合,主要通过三个地区三条路:一是河北的山海关路;二是山西的大同路;三是陕西的宝鸡路,其中的中路尤为
21、重要。如果从大同北部扣关而入,越过恒山山脉的内长城这道屏障,就可以长驱直入中原腹地。所以,在横跨晋西北崇山峻岭的内长城上的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这外三关,在战略防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意义和重要地位。同时这外三关也是北方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上的铁三角。2.3古战场 雁北古战场甚多,有著名的北击匈奴的“杀虎口”,杨家将血战抗辽的金沙滩,掩埋汉代戍边屯军将士遗骸的汉墓群和象征华夏力量的内外长城等。 【右玉杀虎口】 杀虎口是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距右玉老城仅10多公里。中国边患自古多来自西北,历史上的游
22、牧民族纵马呼啸而来,从这里进取中原,右玉一直就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前沿阵地。这里的土地真实地记录了汉伐匈奴、唐战突厥、宋驱契丹、明御蒙古数千年来的战事烽烟,也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遗迹。右玉县境内的长城始建于战国与秦汉时期,古城堡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的汉代古城已经为数不多,右玉的汉代古城对于我国秦汉时期的军事城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右玉汉代古城遗址主要有善无故城、沃阳故城、中陵故城。在明代,右玉因其境内的边关要塞杀虎口,成为九边重镇大同镇的锁喉要道。当时的右玉是明朝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点区域。明成化八年,明朝政府下令在大同镇大规模地增筑边堡,到嘉靖、万历年间,大同镇的边堡达
23、数百座,墩台上千个,其中排列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墩、堡、敌台就在右玉,所以右玉境内的古堡大多数属于军事性质的。在今人看来,这些古城堡负载着一代代王朝的兴衰,而且还展现着战争与和平的变迁。2006年8月6日,在第二届中国右玉生态健身旅游节开幕式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山西右玉县“中国古堡之乡”的美誉。分管旅游的兰成国副县长说,右玉的长城、古堡、关口以及民间性质的防御堡垒构成了中国最完整的军事文化体系标本。而在这些有历史资料可察的遗迹之外,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历经几百年的石碑石刻随处可见。【白登古战场】“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五公里处。西临御河,东接采凉山,南傍
24、张同公路,北靠方山。历史上白登之战正在此处。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征匈奴,在此被匈奴四十万铁骑伏兵围困七天七夜。“白登之战”距离今天虽有两千多年之历史,但作为游览古战场来说,还有很大军事价值,曾经吸引不少游客吊古凭今。明朝宣大总督翟鹏来游白登山,感慨万千,赋诗名曰白登台怀古:“荒台犹有白登名,一望龙沙万里明。尚想精兵围汉帝,翻怜奇计出陈平。云中烟垒曾鸣镝,塞下山村有废城。顾我临风怀古意,胡笳吹彻暮云横。”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游览白登山,抚今追昔,赋诗名曰白登台怀古:“叠叠冈峦处处村,君王遗迹向谁论。战场一夕围兵解,汉垒千年故业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云随意变朝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区 战场 历史文化 资源 旅游 开发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