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与诗的“误译” 1.doc
《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与诗的“误译”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与诗的“误译” 1.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与诗的“误译”兼谈庞德中国古诗翻译的得失文姜坤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与一定民族的成长紧密关联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状态的反映。由于不同的背景,不同语言之间往往具有一些不对称的东西。总体上说,就是语言具有异质性。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于交流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事实上,不仅不同语言之间,就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或者不同时代的同一语言往往也有一些不对称的地方。只是作为同一语言的方言之间,以及不同时期的语言之间,在文化心理渊源和形态上是一致的,这些异质性的东西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因此常常被忽略不计。而不同语言之间,比如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之间,不仅在文化渊源上几乎毫无共同之处,在
2、表现形态上也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许多不对称。 就一般交流而言,语言的模糊性和语义的大差不差,似乎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问题。但对于特别强调文字背后意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来说,就个问题就非同寻常了。对此,中外学者早有论述。 德国语言学家吉伯尔在诗的翻译中语言和思想上的变形一书中,论证了译文与原文的差异正是语言的特质造成的。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认为,诗的韵律就是心灵的节奏,从这个角度看,诗歌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甚至说:“所谓诗,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部分。” 从诗的语言差异效果出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大师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诗不可译”,绝不是说
3、诗歌不能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问题在于,可以翻译出来的是诗的音响、韵脚等所有感性形式及所有物象,然而却不能让读者感受到差异印象。这差异印象就是翻译诗后难以感受到的,也是无法翻译的。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解释,差异印象是通过选择用词、词的组合、句子的搭配和曲折婉转中的细微的不同寻常性来产生。这对于非本民族语言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只有生活在此语言天籁中的人,并具有敏锐的差异感,才能对语言规范的任何偏离有所感受,才能象感官印象那样去引起惊异。 多年来,对于诗歌可译或者不可译,我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也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译诗虽是极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如鲁迅、冰心等人就认为“译诗是一种卖力不讨好的工作
4、”。有人则认为,诗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如杨周翰等认为,“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往往不能同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完全吻合。这种现象在诗歌里尤为突出。”因此“文学翻译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在不可能和必须为之间讨生活。最上乘只能近似,不错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纯粹语言层面上讲,汉语在语言组织法上注重意合,是语义型语言,比较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而这一结构特点又正好适合汉字的特性。而英语注重形合,属于形态型语言,强调语言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这与其使用的拼音文字相关的。如果从文化心理上讲,汉民族在思维习惯上注重悟性,强调“微言大义”、“言外之意”和“含蓄”、“韵致”,因而语言表达上
5、具有神秘性和模糊性特征,表现在文学上则贵含蓄,忌直露。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注重形式逻辑及理性主义,注重形式,强调实证,在语言文学上也就表现为注重形式完整和逻辑严密的特征。汉英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意味着要把汉语诗歌译成英语时,要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明白无余的说出来,否则就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者就根本无法理解。因此,译诗要保持原诗的形式,不仅要保持原诗的行节和全诗的形式,而且还包括脚韵在内,恐怕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事实上,形式和韵律恰好是不同语言之间最具异质特征的,这从汉语和英文之间的差异性上不难看出。辜正坤先生在其所著的中西诗鉴赏与翻译一书中,对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
6、的分析。他认为,诗歌的行数,一些等值词汇、短评等,某些人名、地名(音译)、基本情节(叙事诗),一些句法结构及诗的基本思想等,是完全可译的;而韵律、节奏、音节发音、特殊的修辞手法等属于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译的;在这两者之间则有很大一部分词汇、短语、句法形式、修辞手法、文体风格等,是既有可译的方面,也有不可译的方面。至于可译不可译,则要受诸如翻译的功能、审美趣味,以及译者、读者的层次等要素的制约。 由于语言在形式和韵律等方面的异质性,而诗歌又在这些方面的要求又远甚于其它文学形式,误译成为诗歌翻译中的必然现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诗歌翻译在形式和韵律等方面将完全无所作为呢?究竟如何
7、处理才能尽量接近于原意呢?下面试结合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诗歌的独特形式要求语言要含蓄,具有暗示的特点,而意象的创作方法含而不露,能够充分启动读者参与诗歌欣赏的过程,启发想象力,给人以启迪。从这一点来说,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和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原则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庞德们并非以此契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首先注意的,却是汉字及中国古诗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异质性。 古汉语在语法规则上比较简略,通常略去大部分的联结词、系词及各种句法标志,形成了特殊的句法形态。由于汉字以表意功能为主的特殊构造,往往并不需要明晰的语法关系就能使人领略
8、句子的意思。这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精炼、简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达到意象叠加的效果,有些诗词几乎只剩下赤裸裸的几个具象的语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长期形成的格律,对仗和骈偶,既强化集聚了古诗的意境,又暗藏玄机,互文见义。经过长期的演变,多次简化的汉字,象形特点已不够明显,但方块字本身还是保留了很多象形的意味。同时,中国古诗讲究“诗画相通”,既有内在格律或者说旋律,在内容和形式本身也往往强调“画意”,文字本身就呈现出画面感。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汉字的结构及古诗中这些特点,可能习焉不察
9、。但在庞德那里,这些地方却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反响。当然,对于一个立志创新诗歌的西方意象派诗人来说,首先注意完全不同于西方诗歌的那些特征,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更让人吃惊的是,庞德是在几乎完全不懂汉语的情况下,通过费诺罗萨的笔记来理解和翻译中国古诗的。 事实上,作为庞德汉诗的启蒙者,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对中国古诗的理解也很有限。费氏本人也不懂中文,而是通过日文读中文书。费诺罗萨对汉字的形态结构特别感兴趣,在笔记中对中国诗歌进行了“逐字”分析。通过分析,费诺罗萨发现,汉字是一种图画文字,蕴藏着种种意象,文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而且,他认为,这种图画似的结构,有助于提高诗的形象表现力,更易激发读者的想
10、象。通过费诺罗萨的笔记,庞德惊喜地发现,汉字自身显示的意象特征,以及汉诗意象叠加的特性,正是他所倡导的意象主义诗歌孜孜以求的。庞德据此认为,中国古诗为意象主义者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生动的范例。 中国古诗就是这样被意象主义者所发现,并大量译介到了西方,从而对意象派新诗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庞德的话说,按中国风格写诗,是当时美国追求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 中国古诗意象叠加效果,源于这种语言特殊的文字和句法表现形态,如何把这种效果通过英语表现出来?这正是庞德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庞德的译文来看,他注重表达中国诗歌所体现的意境,而不拘泥于韵律和音节。但这使得他的译诗常常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与诗的“误译” 语言 文化 异质性 误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