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docx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 第一部分:参考论著、主要史料及主要学术观点 参考论著:林语堂苏东坡传,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主要史料:1“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苏洵辨奸论 2 “王安石一身尚不能治,何圣人为” 程颢 3 “其为人也,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天资亦有拗强之处” 朱 4 “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洁白之操,流于冰霜” 陆象山全集 主要学术观点: 1 李华瑞的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中的学术观点: 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大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南宋至晚清 首要观点: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原
2、因:与南宋初期政治密不可分;荆公新学与二程理学的对立,南宋以后儒学新发展。代表:朱熹为争取理学在南宋的正统地位,斥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陆九渊(心学) 第二阶段:20世纪前半叶 观点:一改数百年之否定而为肯定。 原因:梁启超等人的肯定,是双半社会时代要求改变屈辱现状的共识;孙中山先生的肯定,是其三民主义与王安石“权制兼并,均济贫乏”的变法思想的吻合;蒋介石国民党为其训政寻找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对王安石变法重新认识。 第三阶段:20世纪后半叶观点及其原因: 五六十年代:肯定王安石,如同二三十年代。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占支配地位。八十年代后新思考:*对经济事
3、务的强权干预,不利民间工商业发展;变法措施加重经济负担。因为改革开放,私有制取得一定合法性。 2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个人的评价: 王安石是个怪人,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穿着习惯矫揉造作不近人情 妄想狂的性格,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对国运为之害之烈,再没有如狂妄之辈大权在握。 为目的而不折手段,将倡议之人不惜全部罢黜;独断独行,遇事极难与人合作,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自己犯错 。真诚敬虔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志在执行自己的政策 3 林语堂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 由
4、神宗熙宁二年开始,大约八年后闹得天怒人怨。最重要、最为人熟知的九项,归为三组: 三种国营企业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 三种新税 免役税、国产消费税、所得税 三项登记制度保甲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大体说来,这些方案近乎现代的集体经济政策。 2 整顿御史台以前像王莽,往后像希特勒 创制三司条例司:私人商业有相沿已久的信用关系及其它办法,*不具备;*不以供求为基础从事商业经营,自然失败无疑。 官营均输法:*吸收小商家,私人营业几乎完全停顿,导致贸易和商业大为减少,朝廷税收极度受损,皇帝地位降至与小民争利,终被废止。 青苗法:最为人熟知,其基本问题是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强迫贷款。 免役法:变法中最好的一
5、项,反对新法的苏东坡也支持。但官方本意与实施大相径庭以募兵组成常备军代替征兵制因保甲制度归为泡影。 方田均税法及保马法:像所有集体制度一样,新法不放人民自由生活。*在照顾人民同时,必须知道人民在干什么。特务人员出现,控制御史台。 第二部分:本小组的观点与疑问 林语堂在其原序中就已大赞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荡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度,由此在评价王安石时不免倾向于从苏东坡的视觉角度出发,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主要是其落实以后带来的影响,并未对变法在推行中受挫的原因做深究。因此虽褒贬皆有,却贬大于褒。所以本小组认为,仅从其价值观取向上理解,林语堂的对王安石个
6、人的评价具有合理性。 首先,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虽然变法推行的时间不长,但得到很好的效果。在熙宁间的六、七年内,京畿及各路兴修水利共一万七百余处,溉田三十六万多顷,等于全国垦田数将近十分之一,令人民得到好处。 均输、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法之初步施行,有利于抑制豪强缙绅、高利贷者和富商大贾,给贫苦百姓带来一定好处。由三司制定的国家预算,大大裁减了冗费支出,每年可节省行政费十分之四。荒地的开垦和方田的丈量也使得*税收有所增加。冗员冗兵的裁减,不仅使府库比前充实,也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当时全国保甲民兵约七百余万,为仁宗朝兵额之六倍,但训练费用仅占以前募兵费的五分之一。神宗
7、时对辽、西夏作战虽仍不利,但熙宁六年曾收复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等地,使国防稍有改善,而神宗,哲宗二朝得获短期之安定局面。 但是,革新是很不容易的。先要有人敢创新,后因人们习惯旧事物,不接受新事物,会用尽方法去阻挠新事物的产生。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经济特权,因此他们纷纷向神宗递上奏章和文书,攻击变法。这因此成为导火线。在进行变法前,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未能接纳保受派的意见,使司马光等旧党大臣群起抨击,遂使新政的推行,倍觉困难。而王安石的变法中,朝臣认为新政违反祖制,有些富豪因新政损害他们的利益,故激烈反对。而且,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东坡传 林语堂 东坡 王安 评价 得当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