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doc
《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摘 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影响着人的一生。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最重要的场所。而大学文化也就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良好的大学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具有吸引人、打动人、震撼人的力量。本文详细叙述了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所在,并通过对个性的特征以及对个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大学生个性良好发展的途径。【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差异 大学生 个性发展 【Abstract】P
2、ersonality is passing though our lives every minute. And just the temperament, character, interest and capability which are including in personality has influenced and determined the style and features, career and destiny of all our lives. Owing to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3、s, a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of the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y culture influenced the undergraduates at all times. We should try to find the way of making the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 attractive and full of power.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4、 the meaning of culture,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n the thesis depicts the feature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nalyses of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Last, I have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de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wit
5、h our own culture.【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difference,Undergraduate,Personality development 引 言“一代又一代的个体正是不断地为他们所传承的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的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不断丰富,人类的世界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壮大。”1就这样,文化在个人身上的选留,形成一个人的人格,文化在一个民族总体上的沉淀,形成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要求、塑造自己的成员。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制约着每一个民族的成员的个性发展趋势。20
6、0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德国汗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来华进行裁决性考试,为浙江科技学院19位留德学生的选拔问题,规则与评分标准完全按德国的要求进行。考试结果令人大为吃惊:有的平时成绩样样优秀的学生,此次竟未能上榜;而不少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得了高分,有位根本没上过“立体构成”课的学生,这次考试竟名列该科榜首。2 由此不难看出中西方不同教育方式产生的完全不同的个人的思考、思维方式,而这正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延续的文化背景下而产生出的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又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比过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认为日本文化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而美国文化概括为“罪感文化”,而这种“耻”
7、与“罪”的关系也适用于与日本有着共同文化源头的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关系。西方文化的“罪感”受着圣经的影响逐渐形成,而我们东方文化的“耻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慢慢“成长”。这种历史的差异也正就是我们现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3无论是上面提到的作为自然差异的“中西”、“城乡”、“男女”之分,还是作为社会区隔的“雅俗”、“优劣”之分别,这都可以算是一种差异。那么差异如何产生出来?为什么会产生?又如何利用差异而寻求个性的良好发展呢?本文就将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初步分析在各种文化背景下以自我文化为主体,吸取外来文化寻求大学生个性良好发展的途径。一、文化的概述(一)文化的基本含义文化(cultura)
8、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olere”,在拉丁语中表示耕种、维护。文化一词首先是指人类利用其思维和创造的“成果”来塑造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在中世纪人们还不知道文化这一概念。大约是在十七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用“文化”来指人们用意愿和能力所创造的,而“自然”则指天然所赋予人的。人们也将文化与文明区分开来,用以替代文明而出现的,“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存在的物质方面,而“文化”指的是精神方面。“文化”一词常常被人们所使用,但人们有时并不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和其它的抽象概念一样,它有着多种含义。在近代,普遍得到认同的对“文化”的定义之一有人类学家E.B.泰勒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9、“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许多研究者和学派都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所从事的文化实践出发,对文化进行了解说和阐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三百多种。在本文中,我们采取现代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的基本特征可总结为: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其物质与精神产品中的构想、信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指人类生活以及人类实现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方法。有时候也把“文化”理解成更具体的概念,不把
10、它看成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看成通过共同的生活方式所标志的群体本身。如我们中华民族不是“拥有”一种自己的文化,而是代表自己的文化本身。(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在对知识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和其它社会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化系统。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和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种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社会背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11、,而且已经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大学文化的四个部分思想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力量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之中。物质文化中有制度文化的规约,制度文化又附着在物质文化的形态上,而思想文化又是以物质形态和规约等方式隐藏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统领并彰显着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大学的各种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一个综合体,以整体性和合力影响并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良好快速发展。(三)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罗素曾这样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原。”没有差异的社会了无生趣,没有社会的差异就缺少了向前发展的驱
12、动力。人们虽然在苦苦寻求着文化的共同本原,但在本质上却死死地维护着文化差异的存在。引言中曾提到过,外国教授并不买中国教育的帐,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成果,这就足以说明中西方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教育结果。比如说:在西方的教育注重的是个性化与想象力的培养,年轻人总想着独树一帜,而在我国自古代以来的文化思想就在不断的削减着个性成分,积极寻找着与他人的共同点,死死的守护着,怕惹祸上身,从众心理极强。因此,如果说中国的大学文化是好静的文化,那么西方的大学文化就可以说是好动的文化。但好动的文化往往也是好进取的文化,这正是我们的文化所缺乏的东西。1.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
13、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而西方人则更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与中国人的注重直观整体经验相对应,在西方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如: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而西方则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2.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
14、重和向往。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而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3.伦理道德上的不同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
15、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我国文化中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4.行为规范上的不同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而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
16、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5.社会关系上的不同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思想比较强,家长制等封建主义的思想等一直影响着人们。而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有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有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雨果曾经说过:“愚笨的傻子也有真知灼见,卑贱的眸子也有上苍一般闪光,时而温柔,时而凶狠。”可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保护自己的文化的同时,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自己文化。二、个性的概述(一)个性与
17、个性发展的基本含义1.个性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开始是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
18、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2.个性发展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的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良好个性的形成也包括了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与克服。(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人人都有个性,
19、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但每个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结构。1.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
20、表示他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明他的个性。例如,一个平时处事谨慎稳重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就可以说他具有轻率的个性特征。构成个性的特征的则是指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否则就很难说明人的个性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我们才能预料到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他将会做什么,这也是对一个人了解和使用的依据。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或可塑性。稳定性不是指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指较持久的一面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
21、。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人的长期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纷繁多变的,因此作为人的生活历程的反映的个性特征,也必然会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2.个性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构成,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在遗传因素方面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个性品质也会有所区别。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在遗传、环境和学习等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
22、态和表现。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个性品质不同,就如同人们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例如:人们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爱体育,有人喜欢美术,有人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人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人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演讲;有人长于做群众工作,组织能力强;有人想象丰富,富于独创性。人们在气质和性格的表现上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热情坦诚,有的人虚情假义;有的人助人为乐,有的人狭隘自私。由此可见,人们的个性千差万别。人的个性表现都是极端个别化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然而,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的共性。列宁说:“任何一般都是
23、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的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的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4综上,人的个性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个性中孤立地存在不同的和相同的两个部分。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的关系是指共性寓于独特性之中,每一个具体人的独特性是一般人的个性的具体表现。正是研究了具体人的个性,通过归纳、概括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借以发现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具体人身上,这就可以看出个性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3.个性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同样人的个性也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背景 大学生 个性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