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治理缺陷及其改善.doc
《私营企业治理缺陷及其改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私营企业治理缺陷及其改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私营企业治理缺陷及其改善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至1999年私营企业达150万家,拥有注册资本近万亿元。 然而尽管私营企业的总体成长令人刮目相看,但另一方面每年也有大量的私营企业破产或竭业。如浙江省1998年竭业的私营企业达15400家,而到2000 年竟高达10余万家,为什么每年有如此多的私营企业竭业?本文从企业治理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原因,并试图找出一些改善的办法。 一、私营企业治理:基本概念与治理模式 讨论企业治理问题通常使用的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因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
2、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尤其是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有利益冲突,需要一套解决代理问题的授权和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二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费用之大使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代理问题,因此对私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
3、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在1999年5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
4、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无意讨论公司治理的涵义,只是想说明私营企业虽然不存在代理问题,但同样存在企业治理问题。为了与这一观点相一致,这里使用企业治理而不是公司治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
5、安排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权决定的。我国私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1998年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11.5和50.8。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有增加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私营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私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私营企业 治理 缺陷 及其 改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9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