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doc
《浅析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浅析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香港浸会大学2011 MBA南京班11495030 朱佩繇引言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说过:“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发展成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1。”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市场,客户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消费者,实行全球化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个与母国有着诸多差异的生产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等。但其中,文化环境
2、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其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这是因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13.1 研究背景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1996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1.1.1 问
4、题的提出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Benz )集团欲通过与克莱斯勒合并之后,可以互补长短,增加汽车市场占有份额,因为克莱斯勒称霸北美地区,瓜分了九三的市场,戴姆勒则在欧洲称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场,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双方眼见未来广大的市场,一拍即合,成就了历史上最大宗的汽车合并案。被看作“天作之合”的合并最终成了绚丽的合并谎言。在两家公司并购过程中,双方遇到那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购过程中战略类型的选择以及理由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
5、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 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 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
6、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合并后最初有一年上半年第二季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7,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继续保有领先地位,宾士车与 Smart 车系创下31万辆的新纪录,比去年同期成长12,整个集团则共卖出了8,510,000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出2,000辆。2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原因如下: 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
7、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 需要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主席朴先生曾在1998年预测在21世纪只有6-7家大型汽车制造商能生存下来。这样的前景使得兼并成了竞争的需要。只有拥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 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丰富。技术(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是采用该战略的主要动因。4该战略优势在于:能够吞并或减少竞争对手;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量去与竞争对手抗衡;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取得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利之处在于:企业要承担在更大规模上从事某种经营业务的风险;由于企业过于庞大而会出现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情况。2.1合并公司的简要回顾人物回顾罗伯
8、特伊顿的软肋1992年,在欧洲通用汽车公司工作的罗伯特伊顿在艾克卡退休后取代其成为了克莱斯勒的首席执行官。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的惨淡经营之后,克莱斯勒的经营状况迅速反弹,1994年获得了37亿美元的利润,超过销售额的7%,远远高于它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1994年之后,克莱斯勒继续强势,创造出了超过10亿的利润。1995年,克莱斯勒38亿美元的利润已明显超过了福特公司,只比通用汽车公司少一点点;1996年与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处于最佳时期。1998年,伊顿同戴姆勒谈判收购适宜。但1999年并购后,克莱斯勒的溃败来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顿采用了激励管理,采用包括创新的设计与
9、局部领先的产品、整个汽车工业销售额的上涨以及高利润的小型货车和敞蓬小型货车的市场需求井喷式增长等等因素,虽然使克莱斯勒的确兴旺起来,但这些年的成功却为短短几年之后被戴姆勒掌管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笔者认为,大环境的变化,对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举着轻重的,很明显在进行并购案时,伊顿并没有通过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来重新评估产业的吸引力,比如说分析产业竞争状况、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产品或服务替代品的可能性等。在1999年末,克莱斯勒的展厅里面摆满了过时的车型,包括已面世5年之久的一款主要的小货车车型。尽管在小货车行业仍然占据领先地位,但克莱斯勒的市场份额已逐渐在被竞争对手的新车型所占据,其中包括本
10、田的奥德赛(Odyssey)车型。这次合并恰好处在整个汽车工业与经济形势开始下滑的转折点。很显然,克莱斯勒未能认清形势,正好在需求下降前将大量投资放在高档车型上,而克莱斯勒的品牌对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其并不能做到借品牌提高销量。5另外,未对现在和未来的外部环境所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做出评价。正如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对方合并公司高管施伦普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公平对待克莱斯勒。在合并中,施伦普很不光彩地撒了谎。合并之后,伊顿等克莱斯勒高层的管理权力被其迅速剥夺了。这种欺骗到底是一种有悖伦理道德而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还是克莱斯勒的管理层本来就该看穿的一项精明谈判策略呢?伊顿面对来自施拉姆普的施压没有
11、主动进行抗争,导致施拉姆普的失误,最终造成公司2000年灾难性后果。公司一次性大量同期投入新车型,而仍然采用旧式管理方法,导致了并购后几年销售迅速下滑。人物回顾约尔根. 施拉姆普施伦普当年的宏伟构想是将德国和美国的两家知名汽车生产商融为一体,创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生产企业。施拉姆普上任之初就发起了很多革新。他为公司设定了明确的宗旨和方向。他将公司的业务数量从35个减少到23个。他重视股东权益的做法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德国商业文化。他还创造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为了生存,施拉姆普消减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为了保持与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型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他又推行壮大和推出
12、新的车型。然而,自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问题就一直不断。要么是克莱斯勒业绩不佳,要么是与三菱或现代的合作不成功,总之,总公司的财务状况深受损害。施拉姆普与梅塞德斯的工会签署的保证该公司16万名工人的就业直至2012年的协议,其结果是:公司的生产能力过剩了约30%,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败最终将他拖下深渊。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华车品牌在美国市场上很快就被丰田的Lexus取代,从当年的“一哥” 屈居到第四。为了扭转劣势,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产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这是以牺牲质量和稳定性为代价的。由于质量问题,梅塞德斯曾发生了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车巨额亏损等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企业 文化 管理 经验 教训 戴姆勒 克莱斯勒 公司 并购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