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对比研究.doc
《法国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对比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对比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美与欧洲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比分析以美国和法国为例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与缘起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出现有着大的历史背景: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开始向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变。他们一方面把一些粗加工工业、重工业生产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它们该国很多老的产业、城市出现了衰落,这时候就出现了经济转型的实际需要。其次,上世纪60年代,欧美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亚文化
2、、流行文化、社会思潮等等都风起云涌,对传统的工业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冲击。人们更重视差异,反对主流文化,张扬个性的解放,对以前普遍认为怪异的多元文化都逐渐开始承认,社会文化更加多样和多元,形成了有利于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氛围。第三,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里根上台以后的经济政策更加鼓励私有化和自由竞争,企业和个人要创新,有差异化才能有市场,这样也刺激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球化的维度下,经济日趋一体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其他产业尤其高科技行业已经日益因全球化而趋同,但文化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各个民族的差异化很明显。然而如果没有关注自
3、身的文化资源,没有对本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本土文化就会受到其他国家文化产业浪潮的冲击。文化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到处传播,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渗入,全球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从8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文化帝国主义现象加重,即指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确实在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即使意识形态相对淡薄的纯粹娱乐性节目,也因有意无意间展示、倡导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20年来,我们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同时也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品。以可口可乐、麦当劳等
4、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一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而另一方面,它们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文化事业。中国的电影业有好莱坞镇守,动漫业有日本当家,就是历史最悠久最有发言权的电视剧行业也逐渐被韩国吞噬了市场。美国 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英国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到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韩国 2005年韩国的游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3亿美元。其中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游戏市场的
5、主导,占整个市场的62%。手机游戏持续快速发展,增长率达到45%。新加坡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3.2%。香港 2001年创意产业为香港带来461.01亿港币,占GDP的比重为3.8%,就业人员比例达到5.3%。1美国由于历史短暂,该国的文化历史资源有限,于是经常采取“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进行美国化的包装和制作。在知识产权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利,并且借此推行美国的价值观。比如电影卧虎藏龙完全是中国的故事,但却是好莱坞制作,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是取自于中国题材。虽然文化素材和资源是中国的,但是表达方式是全球共享的,制作方是美国的公司。由于中国文化事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版权归
6、属美国公司,因此主要获利方还是美国公司。外国有资金、人才、技术、还有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将中国的文化素材稍加改编就成为全球的产品,既赚钱又拥有了版权,利用版权反过来还可以赚我们的钱。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快发展速度。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其创意产业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特征。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就业问题,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
7、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 至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 Register,IDBR)统计显示,英国创意产业企业已达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其中四1 资料来源:北京国际城市
8、发展研究院数据中心。分之三集中于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2001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发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该报告显示,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英国当年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2年,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注册企业数约有12.2万家,雇佣总人数达190万,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此外,英国创意产业实现出口115亿英磅,约占英国外贸出口总额的
9、4.2%。2003年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进一步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经过几年的发展,从1997年至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此外,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数字化推动、企业财政扶持等方面。1. 加强产业的基础研究创意;2.
10、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1998年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所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做出响应,开始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2000年,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2002年,研究了数字科技对电影生产及销售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数字化技术不但大大缩短了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而且也促成了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此外,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开发多家博物馆并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
11、化,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3. 加强创意企业资金扶持;英国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会面临资金短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政府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也是1997年创意产业专责小组成立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英国对创意企业或个人资金扶持主要采用两种措施:一是提供信息支撑,为企业提供各地创意资金支持的相关机构;二是通过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NESTA)为具有创新
12、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等。 二、法国文化创意产业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对于文化,法国与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其在文化发展上不太信赖市场机制。法国以艺术大国自居,因此发展重点基本上是以文化和艺术为主轴。在第三共和时期,国家鼓励创作,政府试图在国家与个人涉及范围之间加以区分,国家负责必要公共事务的运作(例如教育机构、文化资产机构);而个人、企业和市场经纪人则负责其他的事务。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和保护教育资产、建造纪念馆;制订文艺法规保护文化资产;全力发展博物馆设施;举办文化展览活动,其1889年和1990年的法国百年艺术展最为突出。第四共和时期,法国文化创意发展在本质上是急剧变化的,此时仍
13、以传统艺术为主,但文化艺术的思潮已经产生多样的转变,虽然此时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但1962年开始产生危机,市场发展顿时减缓其关键因素就在于高效率的创作生产,以致于产品价值加速膨胀,造成危机。法国于1959年1月8日成立文化部,统一管辖文化及艺术领域之相关事务,文化部在政府团队的优势地位解决了文艺界先前的问题,文化部相继推出几个政策:将艺术家纳入社会安全制度、在国外举办法国艺术活动、国家文艺或当代艺术的推广。此文化行政机构在1959年设有文学艺术司音乐表演处、教育处、文学处、博物馆司总、建筑局,并接管来自教育部的文献局和工业部的国立电影中心。1961年增设戏剧、音乐和文化活动司1962年增设艺术创
14、作处和文物造册列管处籁1964年增设古代文物遗址处和国立现代艺术中心。作为创意产业重点行业之一的设计业,在法国发展迅速,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法国设计业所涵盖的设计领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设计研究等。其中,产品设计占所有设计公司业务量的 60%,是设计公司主要的业务内容,但是产品设计的利润率相对较低,2001年产品设计的营业额仅占全部设计业的12%;包装设计利润率相对较高,虽然它只占设计业业务量的35%,但营业额却是设计业的35%。据法国工业设计促进协会预测:法国设计业的年营业额约为2230亿欧元。法国绝大部分的设计公司位于巴黎
15、。据法国工业设计促进协会的统计,巴黎聚集了全国 55%的设计公司,提供了全国76%创意设计工作岗位。除了巴黎以外,在法国只有罗讷省(Rh en-Alpes)可和巴黎比较,罗讷省聚集了全国15%的设计公司,并且在产品设计上相对具有优势。巴黎也成为世界服装设计业的中心。巴黎作为法国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心的“法国岛”,以巴黎为中心,仅占法国总面积的2%,创造30%的GDP,在市政府的推动下,著名的巴黎“白色之夜”,通过公共艺术展示、夜间游乐场、足球场等让人们徜徉在巴黎夜色与文艺飨宴中。2004年法国北部的里尔市,被选为欧洲的文化之都。里尔市借助火车站的改造、设置公共艺术、把公共空间重新利用并结合艺术转化
16、,进行一连串的文化转型。在2004年创造了17000位艺术家参与、200万人次访客的惊人数字,同时超过10000居民参与文化活动。马赛为赢得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资格,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地方艺术文化与建筑物等展演设施的改造计划,未来将会设置一座位于旧海港旁边、以地中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一系列的产业遗址更新与再利用,包括船只游行活动等象征当地海洋文化的文化展演。(一)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1、“法国艺文机构”继续以强势作风推动艺文事务,并实行政策来弥补市场机能的不足,不断修正策略,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地位。2、在艺术“教育”方面,造形艺术源自美术,虽然形式有变,但扎实根基是不变的。艺
17、术教育为一独立架构,并在大学中培养未来的艺文机构、市场和传播人才,于是可看到美术领域之外的惊人发展例如,戏剧界生龙活虎,并与协会、大学等机构相互影响。3、法国一方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另一方面也在外国文化的强力竞争下感到无奈;其反动如1994年杜邦法中要求在新闻传媒和网络等接口捍卫法语的地位,针对的就是各产业面临英语文化侵蚀的状态。所以可了解法国并不把重心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较重视“文化的发展”,其强调的是文化与国家形象如何互相结合。4、市场机制虽可藉由交易与价格机制诱发“创意”的产生,但市场亦有严重的缺陷:艺术、文化与创意在本质上属于主观的创作与评鉴,因此以价格来当作评断的依据,
18、容易产生投机炒作的弊病:例如现今许多值得深思的文艺电影,却因票房不佳而使大众失去欣赏的机会。因此若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反而容易忽略了文化的本质而使其产生质变。文化乃人类生活环境的呈现,因此容易产生反客为主的情况(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所以法国才会为了对抗英语文化的侵略,反而更强调自己母语的优越性;法国严正的看待此趋势,并提出因应之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地方政府即拥有相当的文化自主权,区域性文化发展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并不抵触,而是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这成为法国文化体系的特色。在省政府、地区政府与市政府等地方政府中,对法国文化支出最高的就是市政府。法国的文化政策不仅
19、仅与国家干预主义有关:一方面,法国文化部向来积极支持地方发展,另一方面,各城市的地方机关在文化事务上被赋予的职责也日益增加,各地发展出自己的文化政策。地方机关在文化政策上的参与程度越来越大。这些政策与都市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策略、打造新魅力区域之新形象等等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这些文化政策有三个主轴,创新现场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设施的翻新以及专为发展创意产业推出的文化设施与策略。 (二)法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实例传统文化场地的新活动:凡尔赛宫引入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当代艺术进入具有光荣传统的凡尔赛宫,强烈的视觉震撼以及争议性的舆论,反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当代艺术家展演于是成了凡尔赛宫的新焦点。将老旧的建筑改
20、造成有创意的文化设施:在鲁贝,政府把一座旧的废弃的游泳池重新改建为一座博物馆,文化软实力的注入,让当地纺织工业都市的形象有了重大转变,使城市更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艺术文化中心的延伸:卢浮宫选定朗斯作为分馆的地点,分馆的设置将给予其崭新的文艺面貌,卢浮宫也得以扩展典藏展示的空间,分享文化资源。新的文化机构或场地的设立: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将在圣德尼这座城市成立一座有如美国好莱坞规模的影视重镇,将发电厂改造成制片厂。法国地方政府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地方政府善用当代艺术文化的软实力,把艺术融入公共空间,获得人们与地方的认同,无论是成立新的文化中心,或者推展城市文化复兴,都成功地
21、彰显艺术文化与创意经济是新一代重要的资产。 三、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导向、创意为先 在美国,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不具有特殊地位,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产品与钢铁、汽车等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文化不需要特殊的规划和“保护”,政府所应做的只是提供公平合理、充分竞争的文化舞台。与英国沿用的“创意产业”相比,美国则采用“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的分类方法,按此新分类方法,英国所指的13项文化创意产业,几乎已全部列入美国所指的版权产业。早在1990年,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简称IIPA)已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1990年,IIPA第一次调查与
22、版权保护有关的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在贸易中的地位,第一次将美国版权产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归到了一起。1990年11月,IIPA委托有关机构首次发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1992年9月,发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77-1990年;此后分别于1993年10月、1995年1月、1996年10月、1998年5月、2000年12月、2002年4月、2004年平均每一两年发表美国版权产业系列报告。这些报告从增值、就业和出口等方面反映了美国版权产业概况及对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2004年报告”与以前发布的9个系列报告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新的统计口径:在以前关于版权产业的九个经济报告中,IIPA将版权产业分为
23、以下四个部分:核心、部分、发行、版权关系。这是lIPA在1990年的首个报告中发展和界定的。在“2004年报告”中,IIPA仍然使用这四种分类,但为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IIPA采用由世界知识产业组织(WlPO)界定的四种版权产业分类:核心版权以上四个部分合称为“全部版权产业”。2004年的创意产业研究发现,在全国2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有11个大都市区的创意企业、机构与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超过1万家。表1 2004年美国20个最大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的创意企业数统计22资料来源:艺术美国人(Americans for the Arts)。 其中,西雅图与旧金山人均拥有的创意企业数量最多
24、,紧随于它们后面的是洛杉矶与丹佛大都市统计区。这里所指的创意企业包括博物馆、交响乐团、电影院、建筑公司和广告公司。全国的创意企业有54.8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3%),就业人数达299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2%)。根据艺术美国人(Americans for the Arts)2005年公布的美国创意产业报告,2005年,全美的创意产业企业上升到了57.8万家,占总数的4.4%;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为290万人,占总数的2.2%。 33资料来源:Creative Industries 2005: The Congressional Report,2005年3月。以上数据来源于Dun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国 美国 文化 创意 产业 对比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