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doc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我是”四人帮”倒台后有幸上大学的那批人,那时一片废墟正待万象更新。我这样年龄的人经历了长期”剥夺”,的确是患有严重的”文化营养不良症”。记得当时学校分批解禁各种图书,我们这些亟需”恶补”的人飞快地读完了开禁的书目,等待着下一批。细细想来,那会儿真实有一种名著”情结”,老师课堂上讲的是名著,学生课下读的是名著,大家宿舍里讨论的是名著,时心仪模仿的仍是名著。一言以蔽之,那时在我们眼中,研究就等同于名著研究。 不是吗?一部文学史,就是名家名作的排列组合!&n
2、bsp; 随着学养的增长,逐渐发现心中所敬仰的那些学术大师们,谈论的也同样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即便是那些来自民间乡土的神话、话本或图画,亦被学院化的眼光拔高、纯化和提炼为充溢着神秘而不可企及的经典光环了。也许,一个文化的精粹便是由这样一些光彩过人的经典构成的。确实,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文学史没有屈原、陶潜、李杜、曹雪芹和鲁迅,那将何等苍白?!经典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文化记忆,舍此将变得索然无味。 然而,除了经典,还需要别的什么?皓首穷经于经典当然是学者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如今仍很有诱惑力地召唤着青年学子。但只有经
3、典似乎是不够的。歌德曾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话语中透露出某种对经院式的思考的轻蔑和鄙视。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离骚、红楼梦似已不那么常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已被充分地媒介化了。、广告、通俗小说、流行歌曲、时尚服饰、摄影、家居装饰等等。这才是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真实的存在。经典或许正在日益远离我们而成为精神的”乌托邦”。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此遗训今天已不再有效,我们生存在日益消费化和媒介化的日常生活中,它并不是由种种经典构成的 可以说正是顺应这个历史趋势。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文化,而文化无所不包,上至天文,下至衣食住行,举凡一切
4、人的活动和现实,都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从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有一点值得深省。澳大利亚学者杜林称:”文化研究不是一门像其他学科那样的学科。它既不具有界定明晰的方法论,也不具有明确界划的研究领域。”所以,”文化研究当然就是文化的研究,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当代文化的研究。”从严格的学理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不是同义反复便是不得要领。然而我以为,在这种似乎闪烁其辞的说法背后,其实蕴含了一个深刻的想法,那就是文化研究是对经典化的学科范式的颠覆。 毫无疑问,经典化的研究是与学术的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换言之,从古代智慧型的学问,到当代知识型的学术,其间的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研究 经典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