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的内在构成与理论品格.doc
《文化诗学的内在构成与理论品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诗学的内在构成与理论品格.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诗学的内在构成与理论品格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 童庆炳先生等人近年来倡导的“诗学”,是根据中国现实发展的客观情势和中国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中西文学理论和理论的整合与会通熔铸而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其命名和内涵与西方新主义的“文化诗学”没有直接渊源。文化诗学已经形成一个包含观念层面(体)、范型层面(式)和实践层面(用)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其基本观念包括与文化的双向拓展、与人文的层深建构、内部与外部的视角贯通、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对话、理想与现实的体用相函。文化诗学以能够充分体现文化诗学理念的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和拉伯雷诗学作为其诗学范型。文化诗学的实践主要包括三个领域:文
2、学文本研究、文学文化语境研究和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 文化诗学;诗意;文化;观念层面;范型层面;实践层面 “文化诗学”(cultural poetics)是童庆炳先生等人近年来倡导并践行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经由童庆炳先生及其同道者的努力,文化诗学的基本理念、体系构成和批评实践等有关问题,已经逐渐清晰成形,并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和文本批评的范例性成果。文化诗学因其对中西文学理论传统和文化理论传统的扬弃整合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积极应答参与的学术姿态,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深广,越来越多的学人认同并参予其间。本文旨在对文化诗学的体系构成和理论品
3、格进行一次整体描述,并谈谈笔者对文化诗学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 文化诗学之“名”:此“文化诗学”非彼“文化诗学” 当我们准备谈论文化诗学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两个问题,即童庆炳先生所说的“文化诗学”与美国新历史主义创始人格林布莱特(Stephen Greenblatt)所说“文化诗学”(the poetics of culture)是什么关系?童庆炳先生所说的“文化诗学”与中国内地其他学者所说的“文化诗学”又是什么关系?彻底比较童庆炳先生所说的“文化诗学”与后两种“文化诗学”之间的异同需要专文论述,因此这里
4、只能作一个初步说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童庆炳先生所说的“文化诗学”与格林布莱特所说的“文化诗学”,无论在命名上还是在理论内涵上都没有直接渊源。虽然童庆炳先生在近年来开始着力建构文化诗学,但是他对文化诗学这一思想的酝酿却久已有之。据其本人所述,早在1987年江苏扬州召开的一次全国性文学理论会议上,他即已提出了“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想。我们知道,虽然格林布莱特在1986年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次名为走向一种文化诗学的讲演中用“文化诗学”替代了他过去使用的“新历史主义”之说,但是包括他早先的“新历史主义”及后来的“文化诗学”并没有马上为中国内地学者所知晓。中国内地最早的两本汉译“新历史主义”论文集新历史
5、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时间都是1993年,而一般学者也是正是通过这两本译著才了解到了大洋彼岸的这一理论。因此可以说,童庆炳先生所倡导的“文化诗学”与格林布莱特所说的“the poetics of culture” 的汉译“文化诗学”在名称上的相同纯属巧合。更重要的是,童庆炳先生致力打造的“文化诗学”与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在理论观念和理论旨趣上并没有直接的牵涉,前者在建构中并未将后者作为直接的、主要的理论资源,并不是按照后者的理论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诗学 内在 构成 理论 品格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