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溧阳话.docx
《有趣的溧阳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溧阳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趣的溧阳话溧阳话 特点一:生动形象 一件关于溧阳方言的趣事:解放初期有不少外地干部到溧阳农村工作。那时到乡下去,大都在群众家吃饭,而吃到的上等菜要算是鸡蛋了,每当农家把一碗焖鸡蛋端上桌时,他们总会客气的说:“到乡下来,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多吃一点焖鸡子好了。”或者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说:“多舀一点咯咯汤,别客气!” 当时外地人对把鸡蛋称为“鸡子”、“咯咯”大惑不解,把“咯咯汤”说成“呱呱汤”。待弄清其含义后,自然也捧腹大笑。时至今日,仍成为溧阳方言学上的一件趣事。 其实,溧阳人把“鸡蛋”说成“鸡子”,是形容母鸡生的蛋是它的子女,这种想象力可称绝。而“咯咯”则是母亲生蛋后的叫声,以此称谓鸡蛋
2、,可算是一种独特的“象音”文字了。 我列出了一些溧阳方言,研究溧阳方言的特点。分析之后发现许多溧阳话粗听之下,确实有点难懂,但仔细琢磨后,就不难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语言可以用来文字表答。溧阳人形容姑娘皮色的漂亮,经常这样比喻:长得“彻骨粉嫩”,“红条细白”要是被别人打伤了,形容伤势:被打得“青紫绿陷”的。从这些语言中不难发现溧阳方言十分生动,达到了描形描声、有声有色的地步了。 特点二:“软”且“硬” 也许你会感奇怪,“软”和“硬”本是一对反义词,又怎么会是溧阳方言的一大特点呢?其实不然,大凡听过溧阳话的北方人,对溧阳方言的第一感觉就是“软”。如“吃” 不读 “chi”,而读“ qie” “耳朵”不
3、读“erduo”,而读 “nidou”等等。而到过外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与溧阳老乡用家乡话聊天时,你可以发现所有外地人都会问:“你们讲的是日本话吗?怎么像吵架一样!”而来过溧阳的外地人,又会说:“你们讲话怎么像炒芝麻一样”。这又反映出溧阳话的另一特点“硬” 特点三:语音独特 以溧阳县城为中心的溧阳方言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其声母保存着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的全浊声母,且清浊对立;其韵母中保存着以喉塞音为韵母尾的入声;其声调大多为入声。 特点的形成过程 溧阳方言怎么会有以上所说的特点呢?这一与地域有关:众所周知,溧阳位于濑江之畔,是长江水滋养而来,地处南方,湿润的气候养育出别样的人情,钟灵
4、的水乡孕育出软媚的语言。而且溧阳方言属于全国八大方言之一的以苏州话为代表的江浙方言,具有委婉软糯的特色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也正反映了作为吴语的溧阳话区别于北方方言的一大特点:入声字的大量保留。在现代普通话中存在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不再具有古音中的入声字。这种缺失的最大遗憾就是诵读或称“吟诵”古文时,许多诗句已经不再押韵,而这些在古代又肯定是押韵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古今音的变化。因而,溧阳话中保存着许多入声字来诵读古诗文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既然如此,溧阳话又怎么会“硬”的呢?通过有关资料的查阅,可以发现:溧阳处在苏、浙、皖交界处,人流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是多样的。长期的
5、相互交流中,语言也互相融合,所以溧阳话不仅仅体现吴语的特征,而夹带其他的特色;从历史上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古代北方人纷纷南迁,一部分留居溧阳。近代河南、苏北及浙江、安徽、湖北均有移民定居溧阳,他们分别聚居在平桥、永和、上兴等丘陵山区和余桥、古渎、前马等荡滩圩区,同时使用原籍话和溧阳话,这些“外来话”使溧阳方言发生一些变异,最终形成了溧阳方言的三大特点。 总结与收获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普通话的推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且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然而一地的方言也不容小瞧。毕竟它也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是该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从方言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该地区的过去,发掘更多文化精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趣 溧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