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docx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 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回忆乘法口诀 回忆表内除法 二、教学课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教具小棒、互联网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
2、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野营,因此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启发式、多媒体演示、互联网搜索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图画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通过
3、百度搜索有关野营的知识与片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野营活动吗?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认真观察这幅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以上信息,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除法问题记录: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 13个香蕉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5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8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我们先来解
4、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看谁分的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我是一个一个地分;我是两个两个地分。 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2个,还剩1个。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剩下1个?这一个还能不能再平均分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这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 学生尝试列示,教师注意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讲解算式的写法:94=21 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余 除法 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8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