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对于曹植,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曹植,字子建,是三国魏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作品前期,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小便聪慧过人。富有才学,凭借一篇登台赋受曹操赏识,从此被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甚至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少年曹植,心高气傲,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于是这时他的诗歌中除少数作品表示社会动乱,大多还是歌唱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而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
2、十九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讷、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在建安二十二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
3、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本次鉴赏的对象野田黄雀行
4、就是曹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野田黄雀行写出的,就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史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俗语说,“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高处的风有多么的凛冽,诗人在
5、“风”前加一“悲”字,带上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更容易使读者领略自然的残酷。而大海无边,波涛汹涌,扬起的高浪又是多么惊人!如果联系创作背景,我们便可理解诗人开篇以大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悲凉气氛的用意了。诗人这是借恶劣的自然环境象征现实的政治气候,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诗人孤立无援,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这句中,“利剑”指的就是“权势”。没有权利在手,就不应该结交朋友这种言论无疑是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结交好友是
6、天经地义的,而且也并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去选择朋友。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愤。据史料和文献记载,曹植是一个喜好交友重视友情的人,这样一个人却在好友无辜受害自己却无力拯救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可见其内心的悲苦激烈与痛彻心扉。 后八句为第二层。第一层道出的“没有权势就不要结交好友”的观点不被世人接受,诗人便借寓言来解释自己这样说的原因。“不见篱简雀,见鹞自投罗”,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黄雀是温驯的小鸟,没有“一飞冲天”的鸿鹄之志,在篱笆间嬉戏玩耍便满足了。但就是这样惹人怜爱的雀鸟,还是有人
7、张开捕鸟的落网放出凶狠的鹞鹰要捕杀它。黄雀的可怜,鹞鹰的凶狠,罗家的卑劣,无一不跃然纸上。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黄雀”象征自己无辜被害的友人,“鹞鹰”象征掌权者的走狗,而“罗家”则象征着凶狠残暴的掌权者,诗人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都能使我们感同身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面对这种残酷的场面,诗人联想出一位手持利剑的少年,怜爱黄雀不得自由削开罗网放它高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
8、来向少年表示谢意。到这里我们便可看出,“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诗人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了。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黄雀“飞飞摩苍天”,那种获得自由后的愉快,逃过死劫之后的生命力,是由少年主观看出的。所以这也都是诗人幻想解救好友后自己的那种轻快和愉悦。只可惜,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美好的幻想,现实是他根本没有力量解救自己无辜受难的好友,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诗人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诗人的痛苦和痛心跃然纸上,令读者不由同感心酸。 曹植诗以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骨气奇高而词采华茂著称
9、,而这首诗,“骨气”十足辞采却并不华丽。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会减退了。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而全诗又通篇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喻宦海的险恶风涛,又用利剑比喻权势,用黄雀、鹞鹰、罗家象征无辜善良的受害者和恶势力。最后以幻想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总之,曹植的诗,有“哀而不伤”的庄雅,也有窈窕深邃的奇谲,又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他以属于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而这首野田黄雀行,曹植爱自由的心理和纾解内心的悲愤贯穿了诗作的始终。不论是曹植的生平还是他的作品,都值得我们进行细细的研读和品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7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