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docx
《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 前 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
2、,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最低海拔为250m,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杨梅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 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中间缺失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的始
3、新统和渐新统,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中志留统、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上石炭统、二叠系、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新统和全新统。 2.1地层分布 下志留统: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中志留统: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 中泥盆统: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上泥盆统: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
4、石为砂岩页岩。 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上石炭统: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二叠系: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下白垩统: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上白垩统: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 古新统: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全新统:本地
5、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 2.2接触关系 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 2.2.1整合接触 下志留统与中志留统、 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下中石炭统、上石炭统、二叠系 上白垩统与古新统 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志留统与中泥盆统 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志留统、中志留统与中泥盆统 中泥盆统与全新统 下中石炭统与全新统 2.3侵入岩体 读图可以观察出岩浆岩总共有两种:玄武岩和花岗岩。根据岩浆岩的类型,玄武岩为喷出相,花岗岩为侵入相,则可以推断出本区的岩浆活动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浆溢流及火山爆发等。出露的岩体共有
6、五处分布。 2.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羊山地区和红地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片状,根据地质图的比例尺,用坐标纸镶套计算出露面积总共约为10km2,面积较大;由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和出露产状推测出其侵入时代为:中泥盆统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2.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 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的东南部和平望岗附近一带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层带状,局部小片状,同上所用方法测得在地质图上的出露面积总共约为2 km2,面积较小;本区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由于其存在分布于上白垩统和古新统的接触带上,则可以推测岩浆岩的侵入时期为古新统沿两地层的接触带挤压围岩最终冷凝成为
7、侵入岩体。 第三章 地质构造 景陵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本区的褶皱有羊山青风岭大背斜位于该区的东北部,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大背斜,两翼基本对称。中部地区顺西北到东南走向有一较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可根据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判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对于褶皱来说,形成时代应该在不整合面以下褶
8、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而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一般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断地层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之前。总之,结合地质构造各个方面的规律标志等,综合分析主要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如下。 3.1 褶皱构造 3.1.1 青风岭大背斜 该背斜位于青风岭一带,呈NWSE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统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长约15.2km,宽约6.4km,长宽比约为31,为穹隆构造。青风岭背斜两翼由中志留统、中泥盆统与上泥盆统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北倾,倾角在35到50之间。在组合类型上可以观察出此大背斜为复
9、背斜,由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以看出,北翼有两个小褶皱发育,南翼由四个小褶皱组合而成,同时,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断层,核部 较老地层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被花岗岩侵入,在西北部和东部红地地区地层被风化剥蚀均有基花岗岩体出露,且出露面积较大约为10 km2。背斜的剖面形态详见附图“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不容易直接判断出褶皱的形成时代,但可以根据断层F5将其南翼错断,可以推测出先形成褶皱,而后发育断层,则可以大概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上泥盆统之后。 3.1.2 黄山下台向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该区西部黄山南北两侧和下台地区,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二叠系地层,出露区长约18k
10、m,宽约4.5km,平面呈条带状分布,长宽比约为41,为短轴褶皱,两翼为地层为上石炭统、下中石炭统和上泥盆统、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根据轴面产状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二叠系之后,上白垩统之前。 3.1.3 黄村背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黄村地区,轴线呈东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地层,在地质图西侧,尖山南西发向地质图边缘,仅出露一小片区域,不足1km2,图上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上泥盆统,核部长约为17 km,宽约为1.2 km,长宽比101,为典型线性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景陵峪 地质 课程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7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