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docx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第一章:心理学与生活 1.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研究关于个体行为及心智的过程,目标在于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控制发生的事情。 2.什么让心理学与众不同:心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一组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3.心理学的历史根基:重要事件、流派发展 16版P8 l 结构主义产生于冯特和铁钦纳的工作,它强调由基本感觉构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德国心理学家惠特尔曼的格式塔心理学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方法:内省法。 l 机能主义是由詹姆斯和杜威发展出来的,强调行为的目的。与
2、结构主义相反,没有将意识简化为元素、内容和结构,而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心理的特征是与环境持续进行相互的作用。因此,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内容。 尽管存在差异,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见解依然为当代心理学的繁荣发展共同创造了环境。心理学家们现在同时探索行为的结构与机能。因此可以说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根基。 l 心里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这种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从先天的本能和生物驱动力中产生的,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行为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驱力降低时,机体就停止反
3、应。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感。 l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约翰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在于寻找“控制不同物种可观察行为的规律”。行为主义对后世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大多数领域。尽管行为主义者开展的许多基础实验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但行为主义的原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问题,如教育儿童、矫正行为障碍和创建理想化社会。 l 人本主义观点强调个体做出理性抉择的内在能力。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生物,本性善良且具有选择能力。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潜能得到不断发展。此外,人本主义者相信只有整合关于个体心理、身体
4、、行为的相关知识,同时主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1. P 19 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步骤: 1. 观察、信念、信息及一般知识使一个人萌生出一个新想法,或者对某种现象有了不同的思路。 2. 产生新的假设。 3. 基于科学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 4.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5. 报告研究发现。 6. 考虑开放的问题。 7. 对开放的问题进行再研究。 观察者偏见:指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为了使观察者偏见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
5、化和操作性定义。 标准化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景。标准化意味着以同样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以事先建立的规则来量化反应。 观察本身也必须标准化:科学家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将他们的理论转化为含义前后一致的概念。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操作性定义是以测量概念或决定它是否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从而在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变量:是实验中任何在数量和性质中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它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这一关系的结果
6、就是因变量,它是实验者所测量的东西。如果实验者对于原因和结果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因变量的值就取决于自变量的值。 实验法:当试图对因果关系进行正确的阐述时,为了克服因果关系中的模糊性,研究者运用实验法:他们操纵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它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确定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 备选解释:当心理学家检验一个假设时,他们经常在头脑中对为什么自变量的变化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因变量有一个解释。为了使这一假设得到最强而有力的支持,心理学家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备选解释非常敏感。其他可以导致同样结果的解释越多,初始假设的可信度就越低。 混淆变量:当并非实验者有意引入
7、到实验情景中的一些因素确实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并混淆了数据解释时,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 期望效应:研究者或观察者以“微妙”的方式向参与者传达他所期望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发期望的反应时,无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 安慰剂效应:指没有施加任何一种实验操作,但参加试验的参与者却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如何应对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以产生该反应的特定介入或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便发生了。 控制程序:实验设计中,为了能够消除预期到的可能出现的混淆,而采取的策略。它是一系列试图使所有的变量与条件保持恒定的方法。双盲控制和安慰剂控制就是其中一种。 双盲控
8、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受到了何种处理来消除偏见。 安慰剂控制:为了解释安慰剂效应,研究者通常引入一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安慰剂控制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正在进行的比较是恰当的。 被试间设计:一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 被试内设计:利用每一个参与者作为他自己的控制组。 相关法:当研究的问题中涉及一些变量是心理学家不易操作或不合乎道德原则的时候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将要研究的两个变量定义为操作变量之后,计算数值上的相关系数。 2. P 22 安慰剂效应:由于课本版本的不同已经整理在上条重点中。 3. P 27 心
9、理测验,信度和效度 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信度是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靠性是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效度是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准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的心理质量或品质。 说白了,信度是测的“准不准”,效度是测的“是不是”。 第三章:不考 第四章:感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以反应身体内外经验的过程。 1. P 74 心
10、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与其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之间的关系。开创者是古斯塔夫 费希纳,他提出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概念,以及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费希纳的测量方法对所有刺激都是一样的:研究者确定阈限并建立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量表。 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研究者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是:要求清醒的观察者完成一些察觉任务,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观察昏暗的灯光,或者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听轻柔的声音。每一次测试时刺激的强度都不同,而且每一个测试中观察者都要回答他们是否意识到刺激。因为刺激不能突然在某一强度下变得在所有次数中都能被清楚地察觉到
11、,所以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 心理测量函数:表示为在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察觉到的百分数的曲线。 感觉适应: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2. P 76 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即能被识别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恩斯特 韦伯开辟了对JND的研究,并发现了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即I/I=K。韦伯发现,对于每一种刺激,这个比率K都是特定的,K被称为韦伯常数。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感受到差异的刺激值。 3. P 81 颜色视觉 对颜色的生动经验依赖于客体反射到感受器上的光线。当
12、你的大脑对光源中的编码信息进行加工时,便产生了颜色知觉。 波长:我们所看见的光只是电磁波谱中一个很小的范围。 颜色三维度:色调表示对光颜色的定性体验;饱和度描述的是颜色感觉的纯度和鲜艳度;明度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 互补色:色环上直接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一对互补色混合后会产生白光的感觉。 三种视觉理论: 1. 三色说/三原色理论:由托马斯 杨爵士提出。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波,按照混色的原则获得不同的色觉经验。缺陷:不能够解释红绿色盲,他们将光谱的短波部分看成蓝色,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按照三色理论,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三色理
13、论假定黄色是由红、绿混合而成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这与实际的色觉经验不符。 2. 相对过程论/拮抗加工理论:由埃瓦尔德 海林提出。认为色觉现象不应该从混色的观点去解释,应该进一步从补色的现象去探讨。认为网膜上有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一种感受亮度,一种感受红绿二色,一种感受黄蓝二色。例如,注视蓝色一段时间,再注视黄色,会觉得黄色比平时更黄。按照相对过程论的解释,是由于延长注视蓝色的时间,使黄蓝系统中的蓝色分子消耗殆尽,因而在注视黄色时,黄蓝系统中的黄色分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色盲是由于缺少一种或两种锥体细胞的缘故。 3. 二阶段色觉理论:第一个阶段,由三种分别
14、对不同波长敏感的锥体细胞,感受各种色光的刺激,引起兴奋;第二阶段,由各种色光产生相混合或相补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感觉。在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4. P 88 声音的心理维度 音高/响度/音色:即频率/振幅/复杂声波成分。 听觉的生理基础: 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耳蜗中的液体使基底膜以波浪的方式运动,空气波变成波浪波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神经冲动通过被称为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 音高知觉理论: 1.地点说:建立在
15、“当声波经过内耳时基底膜随之运动”这一事实上。认为音高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特定位置。 2.频率说:认为一个100Hz的声音将在基底膜产生每秒100次振动,而基底膜的振动将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频率就是音高的神经编码。齐射原理帮助其解释了声音在1000Hz以上时的情况:一些神经元可以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在刺激音高为2000Hz、3000Hz甚至更高频率时放电。 声音定位:确定听觉事件的空间来源的能力。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评估到达每只耳朵的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 第五章:知觉 1.P 102 知觉的定义 知觉组织:这个阶段,你的大脑整合来自感官的证据以及对世界的已有认知,
16、形成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以视觉为例,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环境、运动状态、距离、和朝向的估计,这些心理活动通常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瞬间而有效的完成的。 辨认和识别:是知觉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赋予知觉以意义。同样以视觉为例,知觉上的一阶段回答是“这个物体像什么”这一问题,而在这一阶段,变成了辨认问题“这个物体是什么”和识别问题“这个物体的功能是什么”。 远距刺激: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 近距刺激:物理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 2.错觉 错觉:当你使用一种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体验错觉。 错觉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对于地球的体验
17、就是错觉的一个好例子。 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利用错觉来创造空间中的客体,使他们看起来更大或更小。 错觉本身表明人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地完成从近距刺激复原远距刺激的任务。 3. P 111 选择性注意 注意:注意过程使得你能够将你的意识觉知指向所有你能获得的信息中的一个子集。以得到更多关于这个子集的信息。 目标指向选择:指你对将要注意的客体的选择与你自己的目标有关,即能有意识地选择客体做特别的审视。 刺激驱动捕获: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客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之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标。 4. P 114 知觉的组织过程 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在
18、格式塔心理学得以深入研究,如考夫卡、苛勒和惠特海默。这些心理学家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视为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时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元素。在他们的实验中,他们研究了知觉阵列是如何形成“格式塔”的:他们证明了整体与局部之和是非常不同的。通过改变一个单一因素以观察它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阵列结构的方式,他们总结了一套规律: 1.接近律:人们将最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2.相似律:人们将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3.连续律:即使线条被截断,人们也会将其知觉为连续的。 4.闭合律:人们倾向于填补小的空隙而将客体知觉为一个整体。 5.共同命运律:人们倾向于将看起来朝相同方向运动的客体组织起来。
19、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许多知觉过程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将世界的碎片整合在一起。然而你通常不能在一次扫视或注视时感知整个场景。你在给定时间内所能感知的只是整个视野中的有限的一部分,而由此向各个方向延伸的许多部分是看不见的。为了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完整信息,你必须整合从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时刻所获得的信息。想一想看向窗外的景象,你不会认为世界终止于窗户的边界,相反,你使用关于世界的知识扩展了你所看见的景象。这种“误差”是有意义的:从一次扫视样本中填充更大的场景,这对你并无坏处。 5. P 117 运动知觉、P 119深度知觉、P 122知觉恒常性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需要你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扫视之间进行比较
20、。假设你看到一个朋友在教室的另一端。如果他静止站立着,而你朝他走去,他在你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会随你的逐渐靠近变大,成像扩大的速率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接近的速度有多快。 飞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时,你就会产生是一个光点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知觉。从第一个点到第二个点的位置之间有很多路径,然而人类观察者通常只能感受到最简单的路径,即直线。 深度知觉:感知三维空间中的客体的能力。这种知觉需要关于深度和方向的精确信息。对深度的解释依赖于关于距离的很多不同信息来源,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双眼线索:你的双眼提供了关于深度的明确信息。深度线索包含到达你双眼的
21、视觉信息的比较,被称为双眼深度线索。双眼深度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网膜像差和视轴辐合)。 运动视差: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影响上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深度信息的另一个来源。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获得关于深度的进一步信息。如:当一个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第二个物体的一部分时,就造成了插入或者遮挡,这无疑提供了深度信息。 知觉恒常性:一般来说,尽管你的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常的、稳定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知觉恒常性。大致而言,它意味着你知觉的是远距刺激的特征而不是近距刺激的特征。 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6. P 127 自下而
22、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周围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提取并加工相关信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它处理片段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换为抽象表征。也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因为这种加工始于外界的感觉信息数据。 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来帮助知觉识别。牵涉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使得高级的心理过程会影响你对事物的理解。也被称为概念驱动加工,因为始于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对输入信息的解释的影响。 7. P 131 定势的概念及对知觉的影响 模糊性: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表明了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上可能有多种解释,且一旦你感受
23、到这多种解释,你的知觉就会在这几种解释之间来回变换。 定势: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使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分为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三种。 运动定势:指个体做出预设的快速反应的准备状态。如跑步运动员的运动定势就是在听到发令枪之后尽可能快速的起跑。 心理定势:指个体根据习得的规则、说明、期望或习惯倾向来应对情景的准备状态。比如问题解决任务或游戏。 知觉定势:是指在既定情境中知觉到特定刺激的准备状态。例如初为人母者常常会有一种直觉定势,就是总觉得听见了孩子的哭声。 定势常会引导你改变对两可刺激的解释。如下图。 第六章:意识 1. P 135 意识的定义、分类 意识:首先,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重点 内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7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