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17讲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docx
《方剂学17讲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17讲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剂学17讲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方剂学 17讲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外感风寒所针对的治法,辛温解表治里,我们讨论完了四个方,后面还有两个一类、二类方,后面两个小青龙汤和止嗽散,都是属于一类方,常用方。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是两张,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个以君药命名的最多,如麻黄汤,桂枝汤。这类的命名很多都是一药物来命名的。方中作为主要的,或者认为非常重要的这些药物命名。还有以证候的特点,或者证候里面主证这类命名的,譬如说四逆散,这些它是这个证候里反映的主要症状,构成主证的那个部分。 还有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体现的治法。或者是一些治法
2、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譬如通脉四逆汤,又有功效,又有它的主要临床表现。象我们现在遇到小青龙汤,前面讲到大青龙汤,以及后面要讨论到的白虎汤,真武汤,这类又是一类命名方法。这个命名方法。我们现在看到似乎比较生疏,但如果看到汉书里边所反映出来,当时汉代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受此影响,张仲景从伤寒杂病论整体来看,我们估价的话,它仍然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纬,这样构成。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以脏腑辨证为主,适合于内科杂病。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们分为两本,三阴三阳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到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形成一种六经辨证
3、。金匮要略里以病分类,而病下面以脏腑病辨证,实际上也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了。 那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青龙配东方,东方主春天。青,在过去内经之前的话,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天上的五行学说,和地上之五行,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相应的天上有五颗星,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主要的是东方辰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萤惑星。内经上有,内经上还是用的这五颗星的名字。但是到了西汉后期,东西汉交界的这段时间开始,基本上全部转过来,转完了。西汉前期仍然是按照内经上,以及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上五颗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对应,到东西汉之间,后来由于整个的,比如从方位结合五行,包括建筑
4、方面的,包括天文学方面的,都要用很多这个五行学说用五颗星来代表,用这些名词,所以当时统一了一下,辰星、东方的,早上象辰星,启明星一样升起,早晨嘛,那就把它定为青龙。西方的星,定为白虎。中央的星是黄龙,北方的星是玄武,玄武后来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避讳,改为真武,到了南方时,这个朱雀了。过去南方的荧惑,春秋战国时荧惑星,后来变朱雀。所以到了北京的故宫,或者到了南京的明孝陵,南京朱元璋开国建的首都,北京是明清两代主要帝王都在那里,它宫殿的四平八稳东南西北中,建筑物上都能反应出这五颗星,是以五类动物,结合方位,结合五种颜色,这样来概括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所以这些方应该都是很重要的。据此推断,
5、伤寒论里应当有朱雀汤,应当有黄龙汤。 但是伤寒论经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那个时候保存比较困难,都是像竹简这些上面刻字的书,所以西晋王叔和整理的时候,已经是看得不全的了。以后又到了宋代再整理,这个期间人们也多发现,就说缺少黄龙、缺少朱雀。那就不是缺少两个方的问题,纲领性的,三阴三阳,那也套得五行呀,纲领性的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么会没有了呢?有些也想增补,所以比如说,在隋代出了个朱雀汤,后来千金、外台里反应出来的,朱雀汤性味上应当是苦寒的,朱雀,南方,应当是苦寒的,类似于推论的,类似于黄连解毒这一类的。应当中央一个黄龙汤,黄龙汤应当性是比较平和的,在中央,类似于四君子一类的。这一方对后世,它有的想
6、,比如黄龙汤到宋金这个时代,出现黄龙汤,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等于伤寒五行构架里边,应当有黄龙汤的特点。所以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多古籍里边,它是经过了历史时期很长,由于过去保存文献的一种手段,不像现代,所以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残简这些情况。所以我看伤寒论里缺了很多东西,我们现存的。从这点也看出小青龙这类方,包括后面白虎、真武,这类都是在整个经方里居很重要地位的方剂。所以说明这一方的重要性。这都是一类方剂。 小青龙汤为什么叫小呢?大青龙汤为什么叫大呢?青龙,龙古代都是跟水有关,过去县城里边都有龙王庙,一般来说,两种情况老百姓要去求它,一种情况,老天不下雨,干旱。现在科学发达了,古代要求龙王下雨
7、。还有一种情况,发大水了也要去求龙王。说明都跟水的分布这些有关。所以所谓大青龙汤之所以称为大,形容它相对于麻黄汤来说,发汗力量大。整个伤寒论里用到麻黄用六两,又麻、桂合用,发汗力量很大,所以说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龙王下雨时候,天上都是乌云起了,兴云泼雨,发汗力大,是形容这个大。小青龙汤呢,小青龙汤是用来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它擅于祛除寒饮,强调这点,所以说它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就像发大水了,龙在波涛之中,祛除水患。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当然这个也有助于通过方名去引导学员推导它的功效。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主证病机分析:它这个表里同病。在伤寒论上主
8、要讲解小青龙汤病机和它证候的条文,谈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段条文我们分解一下,从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张仲景首先就摆了一个总体外寒内饮这个病机在内,它由表里两部分构成。对外,是个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它仍然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这是麻黄汤证的范围。所以它应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这病机,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治证,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以麻黄汤证作为参照,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很
9、多平素就有寒饮,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呢,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时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表现。 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一个基础的方剂;那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是白滑了,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这是我们分解开内外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连系的,在临床上,所以我们说这两者,外邪往往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这什么意思呢?同样是外感风寒证,发作的时候,有内饮
10、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外邪可以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呢,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而内外相引呢,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外邪可以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这样相互地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寒饮就可能泛滥,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表现的可能性。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的这块,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然后他还一大串或,或
11、就是内外相引,饮动不居了。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当然这具体的这一点点研究,是伤寒的一些加减方法针对的,而且是伤寒论重点讨论内容。 我们作为方剂学来说呢,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泛滥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像溢饮一类的,金匮 上,至于伤寒论原文当中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之下发生。 我们刚才讨论到小青龙汤的病机分析,要注意内外两部分,外寒、内饮。再结合临床上,要注意内
12、外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孤立地看,有很多学员开始学习方剂,他往往外头里头两个,外头是个基本麻黄汤证,背下来,用麻黄汤证做为参照了,里边有寒饮,那记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临床上多数病人,你治疗外寒,当然不能忘了内饮。那治内饮的时候,考虑防御外邪,而且他本身应汤有个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不同,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有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那就不行了。这后面在临床应用要谈到。但是治疗没有结束,真证这类的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像苓甘汤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我们刚才这是重点讨论的病机分析了。 小青龙汤的方解(方义分析)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
13、化饮 外寒里饮君麻黄发散风寒桂枝/宣肺平喘化饮臣干姜温肺化饮细辛/助君药散寒佐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佐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半夏,和胃止呕,止咳化痰佐使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从刚才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内饮,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里有寒饮,至于各个书上提法有时不同,但总体就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证。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内证呢,温肺化饮,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外寒的治法里的君药,制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有人说,从麻黄桂枝看,有点像麻黄汤的主要结构,麻桂相须,桂枝芍药看呢,有点像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
14、阴阳并调,所以有些本科学员开始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呢?这里的关键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做是君药了,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过度,用它的酸收,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在里饮方面,这姜辛味的组合,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具体分呢,干姜、细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一味一味药分析呢,干姜是归脾、肺经,虽然它温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17 小青龙汤 射干 麻黄汤 止嗽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