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速记表格A.docx
《方剂学速记表格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速记表格A.docx(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方剂学速记表格A剂名 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去节,(9g)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去皮,(6g)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杏仁去皮尖,(6g) 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甘草炙,(3g) 舌苔薄白,脉浮紧。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1 麻黄汤 伤寒论 桂枝去皮,(9g) 芍药(9g) 生姜切(9g)大枣擘,(3g) 甘草炙,(6g) 桂枝汤 伤寒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
2、草(6g)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叶( 120g)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香附子炒香,去毛,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 120g) 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陈皮不去白,(60g) 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甘草炙,(30g) 脉浮。 小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去节,(9g) 桂枝去皮,(9g) 细辛(6g) 干姜(6g) 芍药(9g) 五味子(6g) 半夏洗,(9g) 甘草炙,(6g) 解表散寒,湿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
3、,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 紫菀蒸 百部(各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麻黄汤中臣
4、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
5、风表虚自汗出。 大嫂炒姜汁。 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 上(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白芷、川芎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 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
6、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白芍、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2 医学心悟 lkg), 风邪犯肺证。咳嗽咽桔梗炒 白前蒸,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各lkg) 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荆芥 陈皮水洗,去白,(500g) 甘草炒,(375g) 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止嗽散用百部
7、菀,白前桔梗荆陈草,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陈庚借钱去百草园。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炒甘草、紫菀 解表散寒。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 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正柴胡饮平散方,防风芍药陈姜草,轻疏风邪解舌苔薄白,脉浮。 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柴房陈药生草。 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生姜、甘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
8、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桑菊饮中桔杏荷,芦根连翘生甘草,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9、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干妈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未一钱(3g),煎之热服。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者,亦不宜用。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芷甘草芍桔枣,羌膏解表清热良。 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 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羌活、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
10、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柴胡(9g) 防风(3g) 陈皮(4.5g) 芍药(6g) 生姜三五片 甘草(3g) 二、辛凉解表 银花(30g) 连翘(30g) 薄荷( 18g) 牛蒡子(18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苦桔梗六钱(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银翘散 温病条辨 桑菊饮 温病条辨 桑叶(7.5g) 菊花(3g) 薄荷(2.5g) 杏仁(6g) 苦桔梗(6g) 连翘(5g) 苇根(6g) 生甘
11、草(2.5g)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麻黄去节,(9g) 石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膏碎,绵裹,(18g)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杏仁去皮尖,(9g) 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甘草炙,(6g) 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柴胡(6g) 干葛(9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甘草(3g) 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
12、民和剂局方 升麻(300g) 葛根(450g) 芍药(300g) 【使甘草炙,(300g)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三、扶正解表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 川芎 柴胡去苗 前胡去苗,洗 枳壳去瓤,麸炒 茯苓去皮 桔梗 人参去芦 甘草各(900g)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3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
13、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羌独败毒芎柴甘,前胡枳壳茯桔参,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甘草、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紫苏叶(6g)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上(口父)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干葛洗(6g)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洗七次,姜汁制炒(6g) 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参苏饮内用葛根,枳壳前胡半夏齐,陈皮木香甘前胡去苗(6g) 茯苓去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皮,(6g) 枳壳去瓤,麸白脉弱。 目
14、前只办四姐申诉陈根打姜嫂。 炒 桔梗去芦 木香、枳壳、半夏、炙甘草、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木香 陈皮去白 葛根、生姜、大枣 甘草炙, 麻黄去节,(6g) 助阳解表。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附子炮,去皮,一1素体阳虚,外感肉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g) 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风寒证,寒重
15、热轻脉沉良。 麻子细心。 麻黄、附子、细辛 生葳蕤(9g) 苏薄滋阴解表。 水煎,分温再服。 荷(4.5g)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加减葳蕤用薄荷,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白薇八生葱白(6g) 淡豆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豉(12g) 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薇姐为何早操吃葱。 桔梗(4.5g) 东白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白薇、桔梗、生葳蕤、苏薄荷、炙甘草、红枣、淡豆豉、薇(3g) 红枣二枚 葱白 炙甘草(1.5g) 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二章 泻下剂 一、 寒下 大黄酒洗,(12g)
16、芒硝(9g) 厚朴去皮,炙,(24g) 枳实炙,(12g) 大承气汤 伤寒论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12g) 牡丹皮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3g)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顿服之。 芒硝
17、(9g) 桃仁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9g) 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冬瓜仁(30g) 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人忙担冬瓜。 大黄、桃仁、芒硝、丹皮、冬瓜仁 甘遂(1g) 泻热逐水。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大黄去皮,( 10g)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芒硝(10g)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服。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凡平素虚弱,或病
18、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可近。伴见短气躁烦,大便秘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大陷胸汤 伤寒论 4 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19、 大陷胸汤谁大笑。 甘遂、大黄、芒硝 二、 温下 大黄(9g) 附子炮,(12g) 细辛(3g)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使用时注意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细心大夫。 细辛、大黄、附子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阳虚寒积证。腹痛便一日三次。 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附子大黄温脾汤,芒硝干姜归参草,攻下寒积温足不温
20、,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迟。 当时黄夫人忙炒姜。 当归、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干姜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附子(6g) 大黄( 15g) 芒硝(6g) 干姜(9g) 当归(9g) 人参(6g) 甘草(6g) 三、 润下 麻子仁(500g)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杏仁去皮尖,熬,胃肠燥热,脾约便秘别作脂,(250g) 芍药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50g) 枳实炙,(250g) 大黄去皮,(500g)厚朴炙,去皮,(250g)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皿少者不宜常服,
21、孕妇慎用。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布什妈要大白杏。 厚朴、枳实、麻子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脉沉迟。 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枳壳、泽泻、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攻逐水饮。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
22、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非君非汤剂,甘遂芫花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若泻后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投本方;若泻后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则宜暂停攻逐;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23、甘愿早起。 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水二盅,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阴明腑实气血伤。 麻子仁丸 伤寒论 济川煎 景岳全书 肉苁蓉酒洗去咸,(69g) 当归(9 15g) 牛膝(6g) 泽泻(4.5g) 升麻(1.53g) 枳壳(3g) 四、 逐水 大戟 芫花熬 甘遂各等分 十枣汤 伤寒论 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大黄(9g) 芒硝(12g) 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枳实(6g) 厚朴(3g)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当归(9g) 人参(6g) 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甘草(3g) 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 身热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速记 表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