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docx
《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 特级教师林华民的教学主张 我国基础教育缺乏的不是教育理论家,而是一大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这里所谓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指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依据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基本方略与行为准则。 为此,参考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主张、根据新课程理念与经过大量教学实践检验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作用的教学方略,提出了如下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 第一条 面向全体原则 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听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课堂回声”,只要教室里有部分学生回答,就认为全体学生都已经理解了,于是就放心地继续讲下去;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或提出问题
2、的同时,就迫不及待地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实际上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思考权;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热衷于拔高知识难度、拓展知识深度,美其名曰“与中、高考接轨”,实际上能够接受的学生只是部分或少数;有的教师则只习惯于站在讲台讲课,很少或几乎没有走下讲台开展课堂指导,并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谓“讲功好、导功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面向全体原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是教师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每位教师都要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无论是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还是教学过程中问题、练习的选择,还是课堂指导的过程
3、,都要心中装着全体学生,特别关注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绝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实现“面向全体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 一是选择内容。 教学的内容选择,包含一节课教学进度、难度的控制、例题习题的选择,都要以所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为依据。 二是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要求、评价标准、课堂指令、课堂练习等方面都要进行分层次要求,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都能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课堂参与机会,获得教师与同学帮助的机会。 三是关注个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实施“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关注个体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他们创
4、造参与课堂的机会。有意识地把课堂学习权、表现权、思考权、质疑权、互助权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努力实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重视”的课堂目标。 贯彻面向全体原则,既不能以全班学力最低的学生为准,人为地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也不能以“学科尖子生”为准,更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做到既能关注全体、又能兼顾个体,才是对面向全体原则的最好诠释。 第二条 个性教学原则 我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可归究于我国教育是缺乏个性的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大多仍是大班制教学,一个班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较好地实现个性教学,是长期困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共同难题,
5、这也使之成为考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这里的“个性教学原则”,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下,在“面向全体”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体现“关注个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拥有在课堂上自由学习的机会,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的发展。 实现个性教学的前提是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时间结构进行改革。只有精选讲课内容,精缩集体授课时间,挤出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教师才有可能“抽”出身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身旁,指导、激励、督促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实现个性教学目标。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在课堂上的
6、“快速指导”能力。这里提供一个高效课堂公式: 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 这里所说的“讲授”“练习”与“指导”应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可称之为“课堂教学三要素”。如何正确应用以上这一“高效课堂公式”,是教师能否有效贯彻“个性教学原则”的关键所在。 实现个性教学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 一是确保学生有当堂练习的机会。 学习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握知识精华之所在。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学习的机会,才有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是确保学生有当堂质疑释疑的机会。 学生在听课与练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及时帮助,这是个性教学的最好体现。同时
7、,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课堂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能够得到老师倾心的指导与同学热情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学习困难得到及时的帮助,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贯彻个性教学原则,并非提倡把教师的主要课堂时间与精力用于指导个别学生,而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讲解与指导”的关系。 第三条 简约课堂原则 判断一位教师教学前途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字来衡量,那就是“简”。如果
8、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复杂,那这位教师离变成“庸师”就不会太远了。 实现“简约课堂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 一是教学目标简约。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突出,每节课集中力量解决一至两个重点知识。教学过程没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之嫌。 二是教学程序简约。 教学程序简单明了,没有人为的复杂化,各教程之间衔接顺滑,过渡自然流畅。 三是指令清晰完整。 教师课堂指令完整明晰,每个时段学生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很明确,师生
9、配合默契。 四是时间结构合理。 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学习同伴互助时间、师生交流时间等,能够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课堂时间结构上,尽量用好专家研究的、经过一线教师检验的“师生最佳课堂时间比4:5”这一成果,但要灵活应用,不可呆板迷信。 五是善于归纳浓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是程序化、问题化、公式化、口诀化、技巧化的知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把书读“薄”。 贯彻简约课堂原则,应注意简约不等于简单,那种上课“随便讲几句”,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自由学习”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不合格的教师。 第四条 知情并重原则 在
10、平时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教师。他们在上课过程中,只把目光盯住教材或教案,或是只关注教室里前几排的学生,或是只专注于知识而忘却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这类教学可称为“目中无人式”的教学,这种教师可称之为“目中无人”的教师。 著名教育家查有梁教授曾撰文公开批评钟启泉教授所强调的“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是一种误导;实际上“三维目标”的提法既不符合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也不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法本身就有逻辑问题,而且过于理想化,能够得到落实的并不多,反而导致“知识与技能”目标被“冲淡”。不少教师为了“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忙于设计表
11、演性强、中看不中用的“热闹课”。 因此,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坚持“知情并重原则”,要把知识目标的实现置于情感目标的基础之上,那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师是缺乏情感的“无情教师”,是每位教师都不能效仿的。 实现“知情并重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 一是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情感目标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分为“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以强化教师的课堂情感培养意识;由于“三维目标”不易操作,且理论界争议不断,建议用“二维目标”替代“三维目标”。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追求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的课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课堂
12、表现、学习信心树立、学科情感培养等问题,让课堂从“目中无人”的地方转变为“有情有智”的场所。 三是在课堂练习中,重视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后进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他们及时排解学习困难,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教师、同学悉心有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有所进步。 第五条 直观教学原则 贯彻直观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教学,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日常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真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另外,到实地参观也是实物直观的最好途径之一。 二是影像直观。 影像直
13、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辅助教学。 三是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 四是知识直观。 新知识如果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延伸、拓展、联想、迁移得来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强调直观教学原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规律与原理。教师要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
14、生从直观性思维到抽象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简单问题,那就相当于降低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而且会把简单的教学过程复杂化,从而违反了上述的“简约课堂原则”。 第六条 问题教学原则 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简洁化、问题化、趣味化,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捷径。 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我国的孔子。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可理解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一提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理解为,
15、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问题教学原则正是基于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出来的,是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能较好地将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落到实处。问题教学原则是指教学的过程,应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来进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贯彻问题教学原则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教师能够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化为一个个清晰的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