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育的定义.docx
《新美育的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美育的定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美育的定义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
2、成人的自我完善。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
3、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20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
4、才”和“群才”,例如梁启超、鲁迅等人就希望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大众化的小说和戏剧来传播和宣扬新的道德意识、科学观念和民族理想,疗救国人灵魂,拯救民族危亡,重塑国民性。到了20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短篇小说班主任里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看,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桎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从王国维引进席勒的“游戏说”,到朱光潜、宗白华等提倡艺术的生活,审美的人生,直至进入新
5、时期以来将注意力集中于培养个性化的人,使人从泛政治化的生活种得到解放,美育的使命也是在于将人的天性中的潜力拯救出来,造成一个“全人”。可见,美育的使命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的。 美育发生期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主;第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方式;第三、暗含着精神激励。 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不仅重视审美教育,而且强调美育中美与德的协调。而雅典的所谓缪斯教育其实就是综合艺术教育。此时期的哲学家已开始关注和探讨美育问题了。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他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
6、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 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而这又需要一个审美塑造的过程。仁心君子成为孔子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诗歌为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现代美育的特点有:第一,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第二,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三,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第四,在
7、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 应注意梁启超趣味教育的主张;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育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联系对美育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见出美育的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的教育方式,它属于社会政治与文化体制内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和美育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1.差异。美育与德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目的的差异。美育偏于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德育主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方式的差异。美育是主于情感的,德育是主于说服的。 效果的差异。美育的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 2.联系。两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育 定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