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套叠.docx
《新生儿肠套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肠套叠.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生儿肠套叠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首都儿科研究所 马继东 一、概况 肠套叠好发于婴儿期,是该年龄段最常见的急腹症,偏离以上年龄患儿发病率则明显降低。新生儿肠套叠很少见,据一般统计约占小儿肠套叠的 0.3% ,国外有文献报道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生率低于 1.3% ,国内有报道为 3% 。 新生儿肠套叠与婴儿期发病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有明显特点:新生儿常伴有肠管的先天性异常,小肠套叠相对多见,极易因肠绞窄导致肠坏死。新生儿肠套叠早期为肠梗阻表现,晚期可发展成为肠坏死、肠穿孔和腹膜炎,尽早手术为新生儿肠套叠的基本治疗原则。 二、病因和病理 新生儿肠套叠可以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新生
2、儿肠套叠与好发于婴儿期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更多为继发性,但也有原发性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 有人对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回盲部游动、回肠末端淋巴滤泡丰富、易发生肠蠕动紊乱等普遍的易感因素外,还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与窒息、缺氧关系密切,机体严重缺氧时,蓄积的二氧化碳刺激肠壁神经节细胞,使肠蠕动亢进,将频繁收缩的肠管推入松弛肠管,形成肠套叠;可能与新生儿肠壁的发育特点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套入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好,环形肌发达;而鞘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差,纵形肌发育不良,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减少;新生儿期接种的各种疫苗,尤其是轮状病毒疫苗可能使肠套叠发病率增加。 继发
3、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所占比率各家报告不一,有报道 60% 75% 新生儿肠套叠伴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报道此数占三分之一。诱发肠套叠最多见的病变为回盲部重复畸形,曾有报道 l2 例新生儿肠套叠的 1/3 继发于肠重复畸形。还可以继发于肠息肉、错构瘤、美克尔憩室、肠壁肿瘤等。有报道胎粪性腹膜炎合并肠套叠及肠闭锁,显然肠套叠是发生在出生以前,并因胎儿期肠套叠导致肠闭锁,继而发生胎粪性腹膜炎。 三、临床分型 新生儿肠套叠仍沿用传统分类方法: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又可细分为盲结型、结结型及盲肠袋套叠;回结型:回肠套入结肠。复杂型也称为复套:已形成的肠套叠再套入远端肠腔内,最常见为回
4、回结型;多发性肠套叠:在肠管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肠套叠,此型极少见。 发生于婴儿期原发性肠套叠的最常见类型是回结型,而报道新生儿肠套叠发生的部位差异较大。一组报道新生儿肠套叠的 75% 发生于回盲部, 25% 为小肠套叠。另有报道新生儿小肠套叠的发生率高达 91.6% 。总体上,新生儿小肠套叠的发生率高于婴儿期小肠套叠。 四、病理生理 肠腔内或肠壁的先天性畸形或器质性病变等肠管结构异常,使肠蠕动的连续性和节律性中断或紊乱,为引起肠套叠的诱因。新生儿肠管细小,形成肠套叠后不易复位,很快发生肠管血运障碍并进一步导致肠坏死、穿孔及腹膜炎。肠坏死的严重程度与肠系膜血管受阻程度和受阻时间有关;肠系膜血管受
5、阻时间越长,受阻程度越完全,肠坏死越严重。 肠管坏死又分为静脉性坏死及动脉性坏死。静脉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套入部,因套入肠管的系膜受到牵拉及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肠管淤血、水肿和渗出。静脉压进一步增高,将导致动脉血供受损或发生血管栓塞,而发生肠坏死。动脉性坏死较为少见,可发生于肠套叠鞘部。肠套叠使鞘部受到严重挤压,可导致末梢动脉强烈痉挛,致完全性血运障碍,较早即可发生肠管坏死。动脉性坏死肠管苍白,组织结构消失,完全不能承受张力,极易穿孔。静脉性坏死导致的肠穿孔发生较晚。 五、临床表现 新生儿肠套叠起病急,往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多为拒乳、烦躁不安,随后可能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大量胃内容物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肠套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