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docx
《新生儿发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发热.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 英文名: neonatal fever 科室: 儿科,新生儿科 神经系统症状,发热,低温,体征和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惊厥,泌尿系统症状,皮肤发绀,高热,脱水,低热,呼吸暂常用药物: 症状: 停,败血症,肠穿孔,超高热,出汗,胆红素升高,低热,发绀,发热,感染,高钠血症,高热,呼吸,呼吸衰竭,呼吸暂停. . .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发热。腋温37.538称低热,38.139称中等度发热,39.141称高热.41以上称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
2、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可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 非感染性发热:在新生儿室内非感染引起的发热很常见。 1. 环境温度过高或衣着过多: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在热环境中,尤其在夏天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体温升高。生后23天因母乳不足,摄入水分较少,环境温度较高,可发生脱水热。冬季衣被捂盖过多,可引起捂热综合征而发生过高热。 2. 散热障碍:由于广泛性鱼鳞病、广泛性皮炎、无汗腺症或包盖太严过厚所致的散热障碍等。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可长期发热。 3. 疾病影响: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颅内出血后遗
3、症均可引起发热。 4. 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过敏。 2. 感染性发热:新生儿发热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儿感染。如产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洁的阴道检查等,多于产后12天即出现发热。产后感染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常见肺炎,败血症、脐炎、脓疱疹或脓肿。 发热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儿科医生首先应考虑是否有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类等引起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都可引起发热。严重感染时,在新生儿体温常常反而不升。 发病机制: 1. 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 1.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易失去平衡,故体温容易波动。 2. 汗腺发育不完善:早产
4、儿没有排汗功能,体温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足月儿用排汗的方法来维持体温。新生儿虽有汗腺组织,但发育不完善,对热的反应强度仅及成人的1/3,出生10天后逐渐增强。早产儿汗腺功能更差,几乎不会出汗,在热环境下体温更易升高。小于胎龄儿汗腺功能与同胎龄适于胎龄儿的汗腺功能相同。新生儿出汗时呼吸频率并无明显增加,提示从呼吸道蒸发水分的量很少,如出汗尚不足以使体热散失,体温就上升。 3. 环境温度过高:环境温度过高时新陈代谢率及氧的消耗增加,不显性失水增加。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加速辐射和对流作用,促进身体散热。当环境温度增至30以上,或腋温升至37.2时,新生儿开始出汗,汗珠
5、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足月儿大腿内侧也可微微出汗。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和高钠血症。血液浓缩时,红细胞破坏增多,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 感染:各种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血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可能为前列腺素E,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使体温升高。 2流行病学 发热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新生儿发热首先应考虑是否有感染。 3临床表现 1. 环境温度高: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发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