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新型农村社区*工作模式探究 自去年7月我市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以来,各地坚持以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收为要”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行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具有探索性的前期工作,尤其是白庙社区建设推进力度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各种群体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承载着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事务。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
2、群众优势,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构建新型*模式,如何使*工作适应并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亟需探索的课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社区*方面,要根据未来合村并居建立社区的总体规划,统筹整合*资源,优化党组织设置,不断强化社区的服务、凝聚、管理、维稳4大功能,以社区*来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创新组织设置。按照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1 发挥作用的原则,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多村混合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可成立党委或党总支,并以动
3、迁村为单位分别成立党支部。社区党委隶属于镇党委领导,由分管领导兼任党委书记,动迁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委员。单一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可建立社区党支部,隶属于所在地村党组织。同时,按照党员从业情况、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成立各类党小组;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可以楼幢、单元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党员居住较为分散的,可分片划区成立党小组。 明确职责定位。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农村新型社区*工作始终。新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决议,讨论决定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发
4、挥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支持社区群众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改进活动方式。混合安置型社区,考虑到党员在安置入住初期,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可采取“双重管理”模式,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参与各项活动以新社区党组织为主,但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换届选举、利益分配等方面仍在原来村2 不变,待安置型社区逐步转变为城镇社区后,再实行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属地管理”。单一安置型社区虽然党组织仍隶属于所在村,但工作重点要及时转变,由原来的发展集体经济、带领
5、群众致富转变到加速居民融合、加强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上来,发挥党员在新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广泛开展社区党员调查走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突出党员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实行分类施教、分类管理,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无业党员要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创业教育、就业培训,扶持党员创业就业。对在职党员要实行双向管理,建立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制度,探索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新途径。对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建立专人联系和定期思想汇报制度,确保“流动不流失、离乡不失管”。对征地拆迁过程中“人户分离”的党员,要建立登记联系制度,及时掌握思
6、想动向和党员流向。对新迁入或长期租住在安置社区的外来党员要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相应党小组,对有单位党组织的外来党员要主动加强与所在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共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建立关爱机制。实施党内关爱行动,完善新社区党员关爱、帮扶、激励机制,增强党员认同感、归属感。建立健全生活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党内结对帮扶、子女教育救助等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党员创业帮扶工作,对有创业意向、有创业能力的党员,采取资金扶持、3 技术扶持、信息扶持等多种形式,帮助党员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富。深入推进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党员人才信息库,采取结对联系、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将党员致富能手、
7、科技骨干、实用人才培养成村社干部、管理人才、本土专家。 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创设治安巡逻岗、矛盾调解岗等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的社区党员认领岗位、履职尽责。积极探索“党支部联片、党小组联幢、党员联户”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着力化解民忧民难,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依托社区老年体协等社会群众组织,注重发挥社区党员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优势,引导和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使所有的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树立起社区责任
8、观念和主人意识。 三、拓展*工作领域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利用社区宣传栏、党务公开栏,大力宣传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党员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发展氛围。注重联系实际,强化教育培训,突出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引导合理消费、树立文明风尚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文明宣讲、普法教育、4 法制咨询、科技培训进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积极整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自愿、就近、小型、多样”的原则,支持和鼓励社区群众自发建立群众
9、文化活动团体,积极开展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转变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逐步适应城镇生活。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构建以致富信息传递、公益事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等为主体的新社区服务体系,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探索建立社区服务站,鼓励创办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为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群众提供劳动用工信息服务,优先推荐或吸纳有专业技能、有服务意愿的党员参与社区安全保卫、水电维修等工作。探索服务外包等社区物业管理形式,切实规范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行为,
10、逐步解决社区管理服务难题。 四、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加强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服务能力建设,注重把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聘到社区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5 作,增加新社区党组织新鲜血液。 强化经费保障。把新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困难家庭、五保户等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帮助生活困难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有条件的村级组织可探索土地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增加持续稳定
11、的集体收入,为新社区*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积极探索共建单位帮扶、社会各界捐赠等多种形式,拓展多元化社区管理服务经费筹集渠道,增强新社区*工作合力。 完善活动阵地。加大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整建制村庄整理的村,要统筹规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凡新建农村新型社区,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力争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投入使用。同时,要严格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合理设置办公室、活动室、服务室和居民文体活动广场等为民服务场所,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综合配套,拓展服务领域,主动承接有关部门服务项目,构建集社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健全工作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制度,实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加强与动迁村及其他各类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运转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民情恳谈、6 党员承诺、为民服务代理、来信来访接待等制度,形成群众意愿表达和党群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 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