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副词.docx
《文言文副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副词.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副词文言文副词 目录: 1、语气副词: 反问:岂、不亦、其、庸、宁、独;测问:无乃、岂、何其;祈使: 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无、毋、勿 1 2、决断副词:非;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独、仅、徒、直、特;其、庶、庶几 6 3、时态副词:未;既、已、尝、未尝; 将、且;方、方且、尚、犹、适; 复、骤、数、仍、亟;先、卒、终、竟;立、即、 遽、亟、稍、素 12 4、程度副词: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少、颇、微;益、愈、弥、加、滋 20 5、否定副词:不、弗、未、无、毋、勿 23 6、谦敬副词:敢、窃、愚、伏;辱、惠、请、谨、幸 25 7、范围副词:皆、尽、
2、悉、俱、咸、毕、并、各、共、相 27 一、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 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和测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 1)岂 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如: 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 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 表示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多有“乎”字。可译为:岂不;怎么不;哪里不。例如: 宋欧阳修归田录:“吾射不亦精乎”? 礼记檀弓下:“武子曰:不亦善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唐韩
3、愈送齐暤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 明李东阳安平镇减水石坝记:“揆之善沟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淫之,两者不亦兼而有之乎?” 3)其 表示诘问。通“岂”,可译为:难道。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为死君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1 唐韩愈师说:“其可怪也欤”。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国其果老矣乎”。 4)独 表反问:可译为:岂,难道。例如: “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 诗小雅何草不黄独为匪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聊斋志异兄不能威,独不能断“出”耶? 5)庸 表示反问。
4、可译为:难道、岂、哪里、怎么。例如: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庸非昔日之乐”。 唐韩愈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 如:庸安(何以,怎么);庸何(何,什么) 6)宁 表反问。可译为:岂;难道 。例如: 诗郑风子衿子宁不来。又:子宁不嗣音。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宁不哀哉。 唐李朝威柳毅传宁止不避。 清袁枚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注意:上述六个疑问语气副词,主要用来表示反问。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秦入关中,公岂敢入乎? 吕氏春秋察今:舟巳行矣,而公开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左传襄
5、公二十九年:国无主,其能久乎? 战国策楚策四:王独未见夫睛蛉乎? 以上都是反问句。而且都与“乎”字构成反问语气句。 表示测问常用的有: 1)无乃, 表示委婉反问或委婉测度的语气。可译为:莫非;不是;岂不是;恐怕是。例如: 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唐韩愈行难:“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 元萨都剌 相逢行:“郎君别后瘦如许,无迺从前作诗苦?” 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邵廷铨:“公子此际利害,间不容髮,不急为之救,乃又虑及未然,兄之计无乃左矣!” 论语季氏:“无乃尔是过与”。 左传僖公三十二:“无乃不可乎”。
6、 2 2)岂 表示委婉的测问。可译为:莫非;也许;也许有。例如: 战国策燕策:“将军岂有意乎”。又如:“荆卿岂无意哉”。 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岂愿见之乎”。又:“将军岂有意乎”。 又如:岂有(也许有) 注意:上述两个副词是测问语气副词。例如: 战国策宋卫策: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 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 史记信陵君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3)何其 表示疑问。可译成: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宋苏轼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经义诗赋,等是文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
7、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饮馔:“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表示感叹:可译为:多么,何等。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慼也!” 唐杜甫义鹘行:“功成失所往,用捨何其贤!” 宋郭祥正金山行:“一朝登临重太息,四时想像何其雄!” 书列: 墨子鲁问: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 战国策齐策四: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2、祈使语气疑问副词 祈使疑问副词主要表示希望或禁止,常用在祈使句中。 用来表示希望的主要有: 1)其 表示祈使。可译为:当,可 。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吾其还也。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君其详之。 清林觉民与妻书汝其善抚之。 太平天
8、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2)必 表示祈使。可译为:一定要;必定要。例如: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 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孟子梁惠王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姑 表希望。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如: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又如:姑置勿论 附:姑且: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暂且如此,带有暂作某种让步的意思,或说明在不得已情况下,只好这样,相当于“暂且”、“先”。
9、4)庶几 表示希望或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或许可以。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庶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可译为:或许;但愿;希冀。例如: 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 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 又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希望竭尽自己的微薄才力);庶免于难;庶几。庶乎可行。 6)幸 表示希望:可译为:通“倖”。侥幸。例如: 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荀子富国朝无幸位。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注:“侥倖也。” 史记
10、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幸皆杀之。 三国演义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 侥幸: 1、企求非分。 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倖也。” 陆德明释文:“侥倖,求利不止之貌。” 后汉书吴汉传:“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倖,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 李贤 注:“侥,犹求也。” 宋司马光论财利疏:“凡宗室、外戚、后宫、内臣以至外廷之臣,俸给赐予,皆循祖宗旧规,勿復得援用近岁侥倖之例。其踰越常分,妄有干求者,一皆塞絶,分毫勿许,若祈请不已者,宜严加惩谴,
11、以警其餘。” 4 2、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犹幸运。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或抱罪之家,侥倖蒙恩,故宣此言,以自悦喜。” 唐韩愈病鸱诗:“侥倖非汝福,天衢汝休窥。”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 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但博得歌筵前垂一顾,舞裀边受寸赏,御酒龙茶,三生侥倖,万世荣华。” 7)弟 表希望。可译为:只是;只管 明史海瑞传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注意:上述副词表祈使语气。例如: 史记晋世家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死,汝必速行。” 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
12、我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用来表示禁止的主要有: 通常用来表示劝阻和禁止的有:“无”、“毋”、“勿”。“无”、“毋”后的动词可以带宾语,而“勿”后的动词时常不带宾语。 1)无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诗周颂烈文:“无对靡于尔邦”。 左传成公二年:“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史记陈涉世家:“无相忘”。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无望其速成”。 清黄宗羲原君“无怪乎其私之”。又:“无生帝王家”。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
13、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2)毋 本义就表示禁止。可译为:莫、勿、不要。例如: 论语先进:“毋吾以也”。 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3)勿 5 表示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 。例如: 诗豳风东山:勿士行枚。 论语学而虽欲勿用。过则勿惮改。 淮南子脩务寡人敢勿轼乎? 战国策赵策必勿使反。 汉刘向列女传愿勿遣。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君勿复言。 资治通鉴将军勿虑。 如:勿用(勿动;不可有所作为);勿惮(不要怕);勿然(不要这样) 注意:上述三个祈使副词表示劝阻或禁止。例如: 史记张耳
14、陈馀列传:“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国语晋语二:“公惧而走。神曰:无走” 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有时“毋”“无”“勿”与不定副词“不”差不多。例如: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左传襄公八年:“楚人来讨,能勿从乎?” 2、决断副词 决断副词是时常用于论断句、说明句的副词,常用的有四类。其特点是除了可以修饰谓词性词语之外,一般还可以修饰体词性词语。在修饰体词性词语时,常与“也”呼应使用,构成论断句。 1)非 “非”是典型而又常用的决断副词,常用来表示否定性的论断;其后常有“也”与之呼应,有时也可不用“也”。如: 表示
15、否定性的论断。可译为:“不”、“不是”。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礼记檀弓上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史记穰侯列传:“宣太后非武王母”。 注意: “非”还常用在复句的前分句中,与后分句一起构成“否定肯定”的形式,来表示对比关系和假设关系。列如: 吕氏春秋贵当“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韩非子说林下:“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 2)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 这几个副词既可用于论断句,又可以用于说明句。 1 固 6 表论断。可译为:必,一定、当然、仍然、确实、已经。例如: 楚辞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
16、愁苦而终穷”。 宋苏轼教战守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宋苏轼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表说明。可译为:原来;本来; 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 实 表论断。可译为:确实;实在;果然;真正地。例如: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清 袁枚祭妹文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国语:“毕阳实送州犁于荆”。 表说明。可译为:终于; 实际上。例如: 吕氏春秋:“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 世说新语自新:
17、“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3 诚 表论断。可译为:确实,的确。例如: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战国策齐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韩愈祭十二郎文“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表说明。可译为:果真;如果。例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4 乃 表论断。可译为:竟;竟然。例如: 唐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表说明。可译为:刚刚,才。例
18、如: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聊斋志异狼三则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即 表论断。可译为:立刻;立刻就;当即随之。例如: 7 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晋干宝搜神记王即临之。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世说新语自新处即刺杀虎。 宋王安石伤仲永即书诗四句。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表说明。可译为:那就是,那就是说。例如: 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清林觉民与妻书即此爱汝。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即如忠烈遗骸。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又如
19、:即是 6 必 表论断。可译为:必须。例如: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表说明:可译为:必然,必定。例如: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 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7 殆 表示论断。可译为:当然、必定 。例如: 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 表说明。可译为:大概、几乎、差不多。 孟子殆于不可。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殆天授。 明归有光项
20、脊轩志殆有神护者。 宋沈括梦溪笔谈游历殆遍。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8 又 表论断。可译为:再,再一次。例如: 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 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 8 仪礼燕礼又命之。 聊斋志异促织又试之鸡。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表说明。即说明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例如: 书禹贡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说明:意思上更进一层。例如: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
21、正。 说明: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例如: 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9 亦 表论断。可译为:也;也是。例如: 战国策魏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亦且(又,而且);亦复(又) 表说明。可译为:不过;仅仅;只是:例如: 左传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 注意: 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副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2498.html